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氧气激发能的计算与实验差距较大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archer    时间: 2021-3-14 17:54
标题: 氧气激发能的计算与实验差距较大
Wiki上查到:
The 1Δg singlet state is 7882.4 cm−1 above the triplet 3Σ
g
ground state.,[3][9] which in other units corresponds to 94.29 kJ/mol or 0.9773 eV. The 1Σ+
g
singlet is 13 120.9 cm−1[3][9] (157.0 kJ/mol or 1.6268 eV) above the ground state.


我在wb97xd/6-311G**水平下计算singlet开壳层和闭壳层的能量比triplet基态分别高0.51和1.69 eV。



作者
Author:
biogon    时间: 2021-3-14 18:14
参考态波函数稳定吗,另外这么小的体系直接用EOM-CCSDT或者MRCISD
作者
Author:
archer    时间: 2021-3-14 18:30
biogon 发表于 2021-3-14 18:14
参考态波函数稳定吗,另外这么小的体系直接用EOM-CCSDT或者MRCISD

没有用参考态,波函数稳定性检验通过。我是研究氧气与有机分子的反应,整个系统用的是这个级别。
作者
Author:
biogon    时间: 2021-3-14 19:56
archer 发表于 2021-3-14 18:30
没有用参考态,波函数稳定性检验通过。我是研究氧气与有机分子的反应,整个系统用的是这个级别。

那先考虑换泛函看看
作者
Author:
rabbitkiller    时间: 2021-3-14 20:18
基组加个弥散试试。我以前用tddft算Ar原子激发态,激发能也不对,加了弥散就好了……
作者
Author:
wzkchem5    时间: 2021-3-14 20:30
wB97X-D对于这种局域激发可能HF成分太高了些,可以考虑PBE0
作者
Author:
biogon    时间: 2021-3-14 20:43
rabbitkiller 发表于 2021-3-14 20:18
基组加个弥散试试。我以前用tddft算Ar原子激发态,激发能也不对,加了弥散就好了……

这是局域激发,不像Ar是里德堡激发,无需弥散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3-14 22:02
本帖最后由 zjxitcc 于 2021-3-14 22:06 编辑

随手用常见的多参考方法(均基于CASSCF(2,2))算了下,也与UCCSD(T)比较了下,结果如下(结构没优化,直接算的1.1616 A 的单点,想要更好的结构可以再优化)

(,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54)

(1)标红的表示结果比较差的。
(2)总体来看MRCISD+Q一类结果最好,但计算量也最大,要是基组换成cc-pVQZ就得冻核算了(不然很难算动)。
(3)NEVPT2和CASPT2这些比MRCISD差点,但也不错,是计算经济型的考虑范畴。
想要更高精度,基组可以换成cc-pVQZ,自己再加冻核选项算。活性空间(2,2)没什么必要扩大。下面介绍一下这些多参考方法怎么算。

Step 1. 用高斯做UHF计算
三重态自不必说。以单重态为例,
  1. #p UHF/cc-pVTZ nosymm guess=mix stable=opt int=nobasistransform

  2. title

  3. 0 1
  4. O   0.0   0.0   0.0
  5. O   0.0   0.0   1.1616
复制代码
其中int=nobasistransform是为了下一步MOKIT中传轨道用的。若不传 则不需要。

Step 2. 使用MOKIT程序(https://gitlab.com/jxzou/mokit)自动做多参考计算
三重态,以自动调用PySCF做CASSCF、OpenMolcas做CASPT2计算为例
  1. %mem=32GB
  2. %nprocshared=8
  3. #p CASPT2/cc-pVTZ

  4. mokit{readuhf='O2_T_cc-pVTZ_uhf.fch',ist=2}
复制代码
单重态
  1. %mem=32GB
  2. %nprocshared=8
  3. #p CASPT2/cc-pVTZ

  4. mokit{readuhf='O2_S_cc-pVTZ_uhf.fch',ist=2,hardwfn}
复制代码
PySCF的CASSCF可能会收敛到三重态上,加个hardwfn确保波函数收敛性和自旋的正确性。如果要调ORCA算FIC-MRCISD的话,就是
  1. mokit{ist=2,readuhf='O2_S_cc-pVTZ_uhf.fchk',hardwfn,CtrType=3,MRCISD_prog=orca}
复制代码
提交任务
  1. automr O2_S_cc-pVTZ.gjf >& O2_S_cc-pVTZ.out
复制代码
Step 3. MOKIT的out文件看数据、汇总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1-3-15 04:36
之前用Gaussian基于实验键长,用CAS(6,8)在OVB-MP2/def2-TZVP下算过,0.963 eV,和实验吻合较好。DFT就算了
作者
Author:
wxhwbh    时间: 2021-3-15 08:40
zjxitcc 发表于 2021-3-14 22:02
随手用常见的多参考方法(均基于CASSCF(2,2))算了下,也与UCCSD(T)比较了下,结果如下(结构没优化,直接 ...

话说为啥molpro和molcas的caspt2差这么多啊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3-15 11:13
wxhwbh 发表于 2021-3-15 08:40
话说为啥molpro和molcas的caspt2差这么多啊

具体实现方式不一样,二者不等价。不过这差距不算大(看起来一个偏高、另一个偏低),二阶微扰就这精度。二阶微扰还想要提高精度得用大基组或更大活性空间。而且CASPT2可以好几个调参数(我这用了OpenMolcas统一的IPEA shift 0.25),不如NEVPT2来得严谨。
作者
Author:
biogon    时间: 2021-3-15 12:00
本帖最后由 biogon 于 2021-3-15 12:04 编辑
zjxitcc 发表于 2021-3-15 11:13
具体实现方式不一样,二者不等价。不过这差距不算大(看起来一个偏高、另一个偏低),二阶微扰就这精度。 ...
二阶微扰这玩意受原理限制实际用起来感觉靠谱程度还是堪忧,不过NEVPT2确实是比CASPT2好得多了
另外没想到UCCSD(T)算这个居然这么不靠谱


作者
Author:
paramecium86    时间: 2021-3-15 13:30
既然大佬已经提到这么多方法,那我这也试了试 用GAMESS的 MCQDPT(6,8)  用Sappro 2012 TZ基组 算完是1.05 eV ,基本也就是CASPT2 半斤八两的水平。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3-15 14:38
paramecium86 发表于 2021-3-15 13:30
既然大佬已经提到这么多方法,那我这也试了试 用GAMESS的 MCQDPT(6,8)  用Sappro 2012 TZ基组 算完是1.05 e ...

请问你是一次性算两个电子态的MCQDPT呢?还是每个算1个电子态、交2个任务的MRMP2?
GAMESS手册上说每次算1个电子态的话,MCQDPT会退化为MRMP2
作者
Author:
paramecium86    时间: 2021-3-15 15:25
zjxitcc 发表于 2021-3-15 14:38
请问你是一次性算两个电子态的MCQDPT呢?还是每个算1个电子态、交2个任务的MRMP2?
GAMESS手册上说每次 ...

嗯 我是一次性算的三重态和单重态。  不是分别跑的MRPT2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3-15 15:28
paramecium86 发表于 2021-3-15 15:25
嗯 我是一次性算的三重态和单重态。  不是分别跑的MRPT2

Thanks!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3-15 18:29
paramecium86 发表于 2021-3-15 15:25
嗯 我是一次性算的三重态和单重态。  不是分别跑的MRPT2

再请教一下哈,你是先跑SA-CASSCF平均2个根,然后再跑MC-QDPT呢;还是只在1个电子态下优化轨道,然后写nstate=2让GAMESS算两个根,然后再跑MC-QDPT?

我虽然知道怎么算,但是不知道一般大家的用户习惯。
作者
Author:
paramecium86    时间: 2021-3-15 19:31
本帖最后由 paramecium86 于 2021-3-15 19:33 编辑
zjxitcc 发表于 2021-3-15 18:29
再请教一下哈,你是先跑SA-CASSCF平均2个根,然后再跑MC-QDPT呢;还是只在1个电子态下优化轨道,然后写ns ...

您客气,  我用的是 先SA-MCSCF做态平均之后再MCQDPT的方法。
作者
Author:
量化小菜鸡    时间: 2021-4-27 14:28
zjxitcc 发表于 2021-3-15 11:13
具体实现方式不一样,二者不等价。不过这差距不算大(看起来一个偏高、另一个偏低),二阶微扰就这精度。 ...

ORCA好像默认IP-EA shift是个0。
作者
Author:
zjxitcc    时间: 2021-4-27 15:02
量化小菜鸡 发表于 2021-4-27 14:28
ORCA好像默认IP-EA shift是个0。

嗯,是的。不过表中没列ORCA算的结果。如果用MOKIT调ORCA算CASPT2的话,会自动加上关键词CASPT2_IPEAshift 0.25
作者
Author:
EmperorXiang    时间: 2024-4-1 19:48
把计算水平提高到UCCSD(T,Full)/CBS//UCCSD/cc-pVTZ,分别优化结构,最后算出来也是1.27eV,居然反过来高了不少。结合UCCSD(T,Full)/CBS//UCCSD/cc-pVTZ可以精确计算O2的键能这件事情,它确实刻画不好单线态氧。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