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用gaussian给本科生上计算化学实验课有哪些合适的化学反应体系?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dali    时间: 2022-8-23 23:00
标题: 用gaussian给本科生上计算化学实验课有哪些合适的化学反应体系?
科研接触的体系即耗时又复杂,不适合用来教学。请问大家有哪些推荐的化学反应体系适合用gaussian给本科生上计算化学实验课,热力学方面和动力学过渡态方面的,内容丰富即不太难又不要太过于简单。

作者
Author:
flyingchow    时间: 2022-8-24 08:28
DA反应,太经典的例子了。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2-8-24 09:16
氢迁移
作者
Author:
exity    时间: 2022-8-24 12:51
紫外吸收光谱,又好算,又方便对比实验
作者
Author:
冰释之川    时间: 2022-8-24 12:54
DA, HAT这两类反应比较容易定位过渡态结构
作者
Author:
北大-陶豫    时间: 2022-8-24 23:01
本帖最后由 北大-陶豫 于 2022-8-26 11:47 编辑

我以前写过理论计算上机课的讲义,过渡态搜索方面,我找了这几个例子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柔性扫描方法:丁二烯顺反异构化
固定优化方法:丁二烯与乙烯DA
直接在较高对称性下优化:氨翻转
QST2:丙酮互变异构



作者
Author:
dali    时间: 2022-8-25 08:32
sobereva 发表于 2022-8-24 09:16
氢迁移

谢谢老师,请问如果选霍夫曼重排反应中的氢迁移会不会太复杂,还有哪些适合体系的氢迁移反应吗?谢谢!
作者
Author:
dali    时间: 2022-8-25 08:33
北大-陶豫 发表于 2022-8-24 23:01
我以前写过理论计算上机课的讲义,过渡态搜索方面,我找了这几个例子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柔性扫描方法:丁 ...

这个太好了,谢谢!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2-8-25 09:14
dali 发表于 2022-8-25 08:32
谢谢老师,请问如果选霍夫曼重排反应中的氢迁移会不会太复杂,还有哪些适合体系的氢迁移反应吗?谢谢!

HCN -> CNH属于hello world的过渡态搜索例子
作者
Author:
hipship    时间: 2022-8-25 09:15
这个资源真不错!
作者
Author:
reid    时间: 2022-9-1 01:03
必须点赞!现在量化计算越来越重要了
作者
Author:
yflchx    时间: 2022-9-3 17:30
SN2反应,

应该是有机一上来就学的反应。
作者
Author:
hxd_yi    时间: 2022-9-4 21:07
本帖最后由 hxd_yi 于 2022-9-4 21:08 编辑

我再补充一个pka和BDE。
环戊二烯是个好东西,可以算pka,还可以算DA反应,还有各种过渡金属络合物,可以和课本知识对应起来。
各种简单化合物简单基团的BDE,比如叠氮根解离成氮原子和氮气。

作者
Author:
xvguang    时间: 2022-9-27 15:29
我是来学习的
作者
Author:
Billhenry    时间: 2022-10-12 20:15
北大-陶豫 发表于 2022-8-24 23:01
我以前写过理论计算上机课的讲义,过渡态搜索方面,我找了这几个例子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柔性扫描方法: ...

感谢分享
作者
Author:
liyuanhe211    时间: 2022-10-12 21:19
hxd_yi 发表于 2022-9-4 21:07
我再补充一个pka和BDE。
环戊二烯是个好东西,可以算pka,还可以算DA反应,还有各种过渡金属络合物,可以 ...

溶液中的pKa算准到对实验有用的程度很困难,主要误差来自于溶剂效应。

从实用的角度,我不太建议介绍BDE,甚至反而应该discourage使用BDE讨论问题。这东西第一算起来很简单、真的需要时自己很容易学会,第二是实在被滥用、过誉了。有机化学家喜欢拿BDE分析问题是因为早年缺乏成熟计算工具,只能用BDE去估算,但很多反应体系中BDE的大小和反应活性的相关性很差,现在讨论问题应该做更直接的事情,比如优化过渡态。
作者
Author:
hxd_yi    时间: 2022-10-15 16:27
liyuanhe211 发表于 2022-10-12 21:19
溶液中的pKa算准到对实验有用的程度很困难,主要误差来自于溶剂效应。

从实用的角度,我不太建议介绍B ...

算pka和bde就是为了展示你说的问题。这两者数据相对丰富很多,更方便和实验数据对比,知道误差来源。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