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化学家笨,化学家数数是氢氦锂铍硼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北大-陶豫    时间: 2025-1-30 13:14
标题: 化学家笨,化学家数数是氢氦锂铍硼
最近出的 deepseek 很火啊,我就试了一下它的思维深度,我问它:
  1. 有人说:“化学家的平均智商是显著低于数学家的。数学家数数是12345,化学家数数是氢氦锂铍硼。”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一说法?
复制代码
它的思索过程:

  1. 嗯,用户提出的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啊。他说有人声称化学家的平均智商显著低于数学家,然后还举了个例子,说数学家数数是12345,而化学家数的是氢氦锂铍硼。我需要先理解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然后分析其合理性。首先,我得弄清楚用户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或者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有人觉得数学更抽象,需要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更偏向记忆和实验,所以智商可能低一些?或者这只是一个玩笑,用来调侃两个学科的不同?

  2. 接下来,我应该考虑几个方面来评估这个说法是否正确。首先,智商的定义和测量方式。智商测试通常包括逻辑推理、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语言理解等不同方面。数学家和化学家的智商是否有显著差异,这需要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而不仅仅是基于学科特点的推测。

  3. 然后,数学和化学这两个学科本身的特点。数学确实强调抽象思维、逻辑推导和理论构建,而化学则结合了理论和实验,需要理解物质的结构、反应机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化学中也有很多需要数学的地方,比如量子化学、热力学等,所以不能说化学家不需要数学能力。

  4. 再者,关于数数的例子。数学家数数用数字,而化学家用元素周期表,这可能是在调侃化学家更倾向于用元素符号来记忆或表达。但这其实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即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而不是智商的高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和符号系统,这并不直接关联到智商。

  5. 另外,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选择数学或化学作为职业的人可能基于兴趣、教育背景、职业机会等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智商。智商可能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化学家可能在空间想象或实验设计方面有更高的能力,而数学家则在抽象推理方面更强。

  6. 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刻板印象或偏见。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对某些学科的刻板印象,比如认为理论学科比应用学科更“高级”,或者认为数学需要更高的智力。但实际上,不同学科需要的技能不同,难以直接比较智商高低。

  7. 我需要验证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或统计数据支持这种说法。查阅文献的话,可能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数学家和化学家的平均智商有显著差异。智商测试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可能在测试的不同方面表现各异,但整体智商差异可能并不显著。

  8. 此外,智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专业能力的唯一标准。成功在某个领域还需要创造力、毅力、专业知识等多种因素。化学家和数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能单纯用智商来评判。

  9. 最后,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幽默或调侃,而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用元素符号来数数可能只是为了突出化学家的专业特点,而不是贬低他们的智商。因此,用户可能需要更客观地看待不同学科的特点,而不是简单比较智商高低。

  10. 总结一下,这个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学科差异更多体现在专业领域和技能要求上,而不是智商高低。应该尊重不同学科的价值,避免基于刻板印象的评价。
复制代码


它的回答:

  1. 这个说法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和刻板印象,其结论既不科学也不严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 1. 智商定义的片面性
  3. 智商测试涵盖逻辑推理、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语言理解等多个维度,无法单一维度衡量学科差异。数学家和化学家可能在测试的不同维度表现各异,但整体智商水平并无明确证据支持显著差异。

  4. 例证:量子化学家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数学物理领域的研究者常需跨学科知识。两学科的高阶研究均需综合智力。

  5. 2. 学科特点的误读
  6. 数学强调抽象理论与逻辑推导,但现代数学研究也依赖实验(如计算数学)和跨学科应用(如生物数学)。

  7. 化学不仅需要记忆元素周期表,更涉及复杂理论(如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实验设计能力,对空间想象、数据分析要求极高。

  8. 类比反驳:数学家“数数用数字”与化学家“数数用元素符号”仅是专业习惯差异,类似程序员用二进制或音乐家用音符——无关智商,仅反映领域特殊性。

  9. 3. 实证研究的缺乏
  10. 目前无权威研究表明数学家与化学家的平均智商存在显著差异。职业选择更多受兴趣、教育背景、社会需求驱动,而非单一智力因素。

  11. 反向例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不乏数学物理跨界人才(如莱纳斯·鲍林),而数学家亦有因应用研究获化学领域荣誉(如约翰·波普)。

  12. 4. 刻板印象与学科偏见
  13. 该说法隐含“理论学科优于应用学科”的偏见,忽视化学在材料科学、医药研发等领域的实际贡献。

  14. 历史视角:化学曾长期被视为“炼金术”,而数学也曾被贬为“无实用价值的哲学”。学科地位随时代变迁,不应以过时偏见评判智力。

  15. 5. 幽默背后的逻辑陷阱
  16. 原段子以“数数方式”调侃学科差异,属无害幽默,但若引申为智商评判则失当。类似调侃如“物理学家看山是公式,诗人看山是意境”,无人会据此断言诗人智商更低。

  17. 结论
  18. 该说法本质是对学科特点的简化调侃,将其上升为智商比较缺乏科学依据。不同学科所需技能各有侧重,但智力表现的多元性决定了无法简单量化对比。尊重学科差异、避免刻板印象,才是理性态度。
复制代码


我又追问:
  1. 化学家听了这话后反驳:“这种说法认为化学家应该先发现元素周期律再推导出氢氦锂铍硼,这就是典型的数学家思维。”您如何评价化学家的回复?
复制代码
它思索:

  1. 嗯,用户现在问的是化学家如何反驳之前的说法,然后要我评价这个反驳。之前的对话中,用户提出了一个关于化学家和数学家智商比较的问题,我之前的回答已经指出这种说法的问题,现在用户继续跟进,给出化学家的反驳,需要分析这个反驳是否合理。

  2. 首先,我需要理解化学家的反驳是什么意思。原来说法里提到化学家数数是氢氦锂铍硼,这其实是元素周期表的前几个元素。而数学家用数字数数。化学家的反驳是说,这种说法认为化学家应该先发现元素周期律再推导出元素顺序,这就是数学家的思维,可能暗指数学家过于理论化,而化学家更注重实证。

  3. 接下来,我要分析这个反驳的逻辑是否正确。化学家在这里可能是在指出对方的观点隐含了一种线性思维,即必须先有理论(周期律)才能有实践(元素排列),而实际上化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到理论归纳的过程,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不同。所以化学家的反驳是在强调学科方法的差异,而非智力高低。

  4. 然后,我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用户可能对学科之间的方法论差异感兴趣,或者想进一步探讨这种刻板印象的问题。之前的回答已经批判了智商比较,现在需要更深入讨论学科思维的不同。

  5. 另外,要验证化学家反驳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确实是门捷列夫在观察已知元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而不是先有周期律再推导出元素。这说明化学的发展常从实验数据出发,逐步形成理论,而数学更多是从公理出发进行演绎。因此,化学家的反驳是有道理的,指出了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差异。

  6. 同时,要考虑这个反驳是否有效回应了原说法。原说法隐含了化学家只是死记硬背元素,而数学家逻辑性强,所以智商更高。化学家的反驳则指出这种观点是数学家的线性思维,忽略了化学实证和归纳的过程,从而反驳了智商高低的判断依据。

  7. 还需要注意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种学科思维差异是否合理,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对学科和从业者的评价。因此,回答中需要比较数学和化学的方法论,说明两者各有特点,不能简单以此评判智商。

  8. 最后,总结化学家的回复有效指出了原说法的思维局限性,强调学科差异而非智力差异,这样的反驳是合理的,并且符合科学史实,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确实体现了经验归纳的重要性。
复制代码
它回答:
  1. 化学家的这一反驳极具洞察力,既巧妙解构了原说法的逻辑漏洞,又揭示了学科思维差异的本质。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其合理性:

  2. 1. 对“数学家思维”的精准批判
  3. 化学家的反驳核心在于指出原说法隐含的线性逻辑偏见——即认为科学发现必须遵循“先建立理论框架,再填充具体内容”的数学公理化模式(如欧几里得几何从公理出发推导定理)。

  4. 历史反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恰恰是归纳法的胜利。门捷列夫并非凭空设计理论,而是通过整理已知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原子量、化合价),才总结出周期律,并据此预测未知元素(如镓、锗)。这一过程是典型的“从经验到理论”,而非数学式的“从公理到应用”。

  5. 方法论差异:数学强调逻辑自洽的演绎体系,而化学(尤其是实验化学)更依赖观察、归纳与试错。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适应不同研究对象的方法论选择。

  6. 2. 对学科认知框架的解构
  7. 原说法将化学家“数数用元素符号”简化为机械记忆,而化学家的反驳揭示了这一比喻的深层误读:

  8. 符号的实质:氢(H)、氦(He)等元素符号是化学语言的抽象表达,与数学符号(如数字、希腊字母)功能等价。例如,H₂O的符号系统承载了化合价、分子结构等复杂信息,其认知复杂度不亚于数学公式。

  9. 周期表的哲学意义:元素周期表不仅是元素列表,更是对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映射(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它既是实证归纳的产物,也是指导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工具——这种“经验与理论的辩证统一”恰恰是化学思维的精髓。

  10. 3. 对科学范式多样性的捍卫
  11. 化学家的回应实质上在强调:不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认知范式:

  12. 数学的“自上而下”:以抽象公理为起点,通过逻辑链构建知识体系(如群论、拓扑学)。

  13. 化学的“自下而上”:从实验现象出发,通过归纳与模型化提炼规律(如价键理论、反应机理)。

  14. 交叉验证的价值:量子化学的发展证明,两种思维可以互补。薛定谔方程(数学工具)解释化学键(化学现象),但计算结果仍需实验数据验证——这要求研究者兼具两种思维。

  15. 4. 对学科话语权的隐性挑战
  16. 原说法暗含“数学是科学之母”的等级观念,而化学家的反驳暗指:

  17. 科学平权诉求:数学提供工具,但工具本身无法替代具体学科的问题意识(如化学家关心“如何合成新药”,数学家关心“如何证明方程收敛”)。

  18. 实用主义反驳:若按“数学家思维”评判科学,则化学史上最重要的突破(如催化剂的发现、聚合物的合成)可能因缺乏先验理论支持而被扼杀——而这正是化学对人类文明的实际贡献所在。

  19. 5. 幽默中的深刻隐喻
  20. 化学家的反驳表面是语言游戏,实则包含多重隐喻:

  21. “数学家思维”的局限性:公理化思维可能忽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如生物分子体系的混沌性)。

  22. 化学的“反叛性”:周期律的发现打破了19世纪化学的“元素孤立论”,正如非欧几何颠覆了欧式空间——两者均是突破既有框架的革命,但化学的革命更多源于实验而非纯思辨。

  23. 结论:一场思维范式的“对称性破缺”
  24. 化学家的回复成功将争论从“智商比较”升维至“方法论辩析”,揭示了原说法的根本谬误:

  25. 谬误根源:用单一认知框架(数学演绎)评判所有学科,如同用天平称量颜色——范畴错误导致结论失真。

  26. 深层启示:科学的进步依赖范式多样性。数学家追求“必然性”(定理证明),化学家探索“可能性”(新物质创造),二者共同构成人类认知的经纬。

  27. 因此,这一反驳不仅是机智的学科自卫,更是对科学多元精神的生动诠释。
复制代码


感觉挺厉害的,能很好地理解这段对话和背后的幽默。











作者
Author:
Uus/pMeC6H4-/キ    时间: 2025-1-30 14:26
本帖最后由 Uus/pMeC6H4-/キ 于 2025-2-1 00:37 编辑

乐,想起来隔壁某乎曾有神论“如果化学中将氢氦锂铍硼直接称为第12345号元素,将会无比简化记忆与日常使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7633233,以及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582109)……

另外可以试试把你签名档那段话的原文喂给DeepSeek让它用化学知识仿写,看看比https://github.com/BeautyyuYanli/full-mark-composition-generator自动生成的如何
作者
Author:
wzkchem5    时间: 2025-1-31 20:37
Uus/pMeC6H4-/キ 发表于 2025-1-30 07:26
乐,想起来隔壁某乎曾有神论“如果化学中将氢氦锂铍硼直接称为第12345号元素,将会无比简化记忆与日常使用 ...

然后某些有机方法学的文章标题就变成了:29催化的不对称7自由基8化环化
作者
Author:
wyx2006    时间: 2025-2-3 09:12
哈哈哈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