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关于计算两对对映异构体的过渡态能量时,与实验结果对不上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lop    时间: 2025-3-3 20:11
标题: 关于计算两对对映异构体的过渡态能量时,与实验结果对不上
老师们,晚上好!请教一个问题:研究两对对对映体RR和SS,RS和SR的反应路径时,在手型的决定步骤时,能垒相差有10kcal左右,实验结果是RS构型最低,但是计算所得到的结构确却是RS结构的能垒最高,要高大概10kcal/mol。
实验的er值是9:3,请问这样对于绝对构型的形成上述情况是否合理,或是否有能改进的方向!最好希望有相关文献!!万分感谢!
实验的机理是路易斯碱上面的质子转移到亚胺上,即质子转移过程
计算的泛函和基组:BP86-SMD/def2svp,是导师建议的方法和基组



作者
Author:
zsu007    时间: 2025-3-3 20:56
根据你的描述,实验与计算结果在立体选择性(RS vs. RR/SS)的能垒差异较大,可能与计算方法、反应机理模型或实验条件相关。以下从理论计算和实验设计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及改进方向:

一、可能原因分析
泛函与基组的选择问题

BP86泛函的局限性:BP86属于GGA泛函,未包含色散校正(如DFT-D3),对弱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的描述可能存在偏差,而质子转移过程可能涉及氢键或极性环境中的弱相互作用 7 8。
基组尺寸不足:def2-SVP基组较小,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过渡态的电子结构,尤其是涉及离域或极性键的情况。建议尝试更大的基组(如def2-TZVP)并进行基组叠加误差(BSSE)校正 8。
溶剂模型的影响:SMD模型虽然能处理溶剂效应,但需验证是否准确反映实验溶剂环境。若质子转移涉及强极性溶剂,需确认介电常数和氢键参数的设定是否合理。
过渡态结构准确性

过渡态验证:需确保计算的过渡态通过IRC分析正确连接反应物与产物,且虚频唯一且合理(如与质子转移相关的振动模式) 3。
多过渡态可能性: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低能垒过渡态路径(如不同质子转移位点或协同机制),需通过构象搜索(如NEB方法)全面扫描势能面 3。
反应机理模型简化

协同效应忽略:若质子转移伴随电子转移(如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需采用多参考方法(如CASSCF)或更高级泛函(如ωB97M-V) 5。
催化剂/溶剂参与:实验中的路易斯碱可能通过氢键网络或动态效应稳定特定过渡态,而计算模型未包含这些微观环境细节 2 4。
实验与计算条件差异

动力学控制 vs. 热力学控制:实验的er值(9:3)表明反应受动力学控制,但计算结果可能反映热力学稳定性差异。需确认能垒计算是否包含零点能(ZPE)和热力学修正(如焓/熵贡献) 3。
温度与压力效应:计算通常在0 K下进行,而实验在室温下进行,需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评估温度对能垒的影响。
二、改进方向与建议
优化计算方法

泛函升级:换用包含色散校正的泛函(如B3LYP-D3(BJ)、ωB97M-V、M06-2X-D3),或使用双杂化泛函(如DSD-PBEP86-D3)提升弱相互作用描述 7 8。
基组扩展:采用def2-TZVP或aug-cc-pVTZ等大基组,并验证基组收敛性。
溶剂效应细化:结合显式溶剂分子(如3-5个水分子)与SMD模型,模拟局部氢键环境 4。
过渡态与路径分析

多路径扫描:使用QST2/QST3方法或构象聚类(如CREST)寻找可能被忽略的低能垒路径 3。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计算H/D取代的KIE值,验证质子转移是否为决速步 4。
实验与理论协同验证

对照实验:设计同位素标记或手性催化剂实验,验证RS构型是否为动力学产物 2。
光谱模拟:计算RS和RR/SS过渡态的振动光谱(如IR/Raman),与实验光谱对比以确认结构 3。
文献参考

相关体系研究:
双手性金属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中过渡态能垒与对映选择性的关联(见张万斌课题组工作,涉及Pd/Cu协同催化) 2。
质子转移反应中泛函选择对能垒的影响(如J. Am. Chem. Soc. 中PCET机制研究) 5。
弱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优化案例(如J. Chem. Theory Comput. 中色散校正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 8。
三、总结
实验与计算的能垒差异可能源于泛函对弱相互作用的低估、过渡态路径遗漏或溶剂模型简化。建议优先升级泛函至包含色散校正的版本,并扩大基组规模。同时,结合显式溶剂分子和动力学模拟细化模型。若问题仍存,可考虑协同实验(如KIE测定)与多尺度计算(如QM/MM)进一步验证机理。
作者
Author:
sai77    时间: 2025-3-4 09:45
本帖最后由 sai77 于 2025-3-4 11:46 编辑

质子转移跟手性的产生无关啊?你这反应是不是羰基alpha位对亚胺加成?手性不应该是在这一步产生的吗?
另外你这个er值9:3也非常诡异,要么是97:3,要么是75:25,没有9:3这种写法。

作者
Author:
lop    时间: 2025-3-4 16:39
是的,打少了一个3,应该是97:3,但是为什么RS构型的质子转移的过渡态能量比SS构型的高呢,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将RS构型质子转移的过渡态能量降下来吗?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作者
Author:
tonganlhy    时间: 2025-3-4 16:46
lop 发表于 2025-3-4 16:39
是的,打少了一个3,应该是97:3,但是为什么RS构型的质子转移的过渡态能量比SS构型的高呢,请问有什么方法 ...

你要看整个反应过程的。这一步高有什么关系?加成那步足够低就可以了啊。质子转移反应的能垒在反应里不太重要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