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一年来对论坛的几点观察和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Uus/pMeC6H4-/キ    时间: 2025-4-24 16:15
标题: 一年来对论坛的几点观察和想法
本帖最后由 Uus/pMeC6H4-/キ 于 2025-4-24 17:04 编辑

我这个号是去年3月注册的,后半年开始不断发(guan)帖(shui),刚好在上个月一周年那天升到Level 5。随便写写几点论坛印象,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1. 相比其他版的新帖,发在“硬件配置与采购”版的浏览量增长更快,导致首页右侧“热门主题”列表时常有约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帖子是出自这版的。
2. 在“理论与计算化学”下述的四个子版中,“第一性原理”版的一大特点是投票类型的主题极多,特别是两位用户就VASP相关问题前后发起了14个。这些主题经常因收到新投票而被顶到首页中间“最新回复”列表,但是点进去又不怎么有机会看到新的较高价值回帖。
3. 有时“灌水与杂谈”版单日新增帖数出现小高峰,可能并不是因为有新的主题帖引起大家讨论,而是某个新注册用户不论主题帖新旧连续批量回复来涨eV。
4. 就我试图提供帮助所回答的问题看,可能不太准确的主观感受是:
(1)超过四分之三并不太值得单独发帖(而适合作为简单问题集中答疑帖、社长博文对应帖或者既有类似问题帖的回复,但是善用博文目录和搜索框的不多,要是能使劲合并帖子就好了);
(2)有六七成从建模就开始不符合实际情形或者结构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书本知识(在这帖这帖吐槽过);
(3)大约30%的不能收到反馈(含评分和回帖;算上我说了好几点但回复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两个关键,以及只说“去尝试一下”但没明确“这个建议对问题有用/无效”的情形,还会更多)或者甚至没了下文(提问者去问别的事情或者干脆再没出现过)。


作者
Author:
tonganlhy    时间: 2025-4-24 16:53
1. 做计算的没有其它可以动手的事情,鼓捣鼓捣机器很正常
4. (1)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价值的 (2)化学基础知识确实有很多人欠缺,这个没办法,特别是有机很多人忘了 (3)这个可能因人而异。我的回答大部分都有回复,不过评分的比较少
作者
Author:
student0618    时间: 2025-4-24 17:20
本帖最后由 student0618 于 2025-4-24 20:05 编辑

评分那边我自己是看到好用的帖先收藏而不是评分的,始终每天可用的评分有限。

4(3)很认同,很多时候发帖的人只回一句“已解决”,很少写出解决方案的。in rare case见到有发问的人找到解决方案后很详尽的写出来,我特别给他评分了。

至于入门问题 - 个人也是有相似想法的,最近在安慰自己这在论坛答疑总比让新手用AI乱搞发了paper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好。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5-4-25 12:24
我已把所有用户发投票贴的权限都关了,并且把第一性原理版块很多投票的有效期设成了1天(再过一天后停止投票,不会再因为投票被顶上)。

“超过四分之三并不太值得单独发帖” 这没办法,新人占比必定远高于老人,新人问的大多也必然是较初级问题。量子化学版块的实在太没营养、老生常谈的问题的主贴(诸如普通体系Gaussian的SCF不收敛的、Gaussian关键词拼错的)我之前大多都已合并到简单问题答疑转帖了,但如果后面有人做了有一定营养的回复我就不合并,更利于其他人看到。

作者
Author:
Uus/pMeC6H4-/キ    时间: 2025-4-25 22:07
维基居然还有XY problem这样的概念,太真实了,可以补充一下。XY problem在这帖转载的文章里有提到,是指形如“如何用X做Y”的求助。这种求助的问题在于把关注中心放在了方法X上,而不是根本的问题Y本身,X未必是Y的唯一解法;如果只就事论事讨论X的执行,便会忽视背后Y才是真正的重点。

论坛里这种现象可不少见,往往需要跳出提问者有意无意预设的隐形框架,在回答表面问题之外多追问几句。比如本月我看到的两个帖子,表面上是在问Gaussian计算小分子团簇体系结合能,但经过多轮对话才发现实际要说明的是溶液中大分子体系相互作用情况,应该用经典力场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而不是量子化学做静态计算。又比如很多“SCF不收敛”的情况其实是建模的问题,特别是该按孤立体系还是按周期性体系处理的选择上。
作者
Author:
Graphite    时间: 2025-4-26 19:54
Uus/pMeC6H4-/キ 发表于 2025-4-25 22:07
维基居然还有XY problem这样的概念,太真实了,可以补充一下。XY problem在这帖转载的文章里有提到,是指形 ...

重技巧轻框架
重操作轻原理
重个例轻共性
重结果轻方案

但是对于任何初学者,都很难要求一下子就能够从X看到背后隐含的Y1Y2Y3...,哪怕已经是科班出身或者在别的方向上已经很精通。
系统性的思维习惯、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何时都很难得,甚至跟学历/多年经验都是弱相关,接近一种天赋。
作者
Author:
Uus/pMeC6H4-/キ    时间: 2025-5-9 11:42
即便有这个公告明确说了回帖求助相似问题前必须先仔细看完过往讨论,就因为解答可能藏得比较靠后,仍然老是有人重复翻旧帖问问题。这个Gaussian续算帖(虽然3楼网址过期但新的网址也不难找,在第3页44楼更是直接贴了链接)和这个求cif文件帖(在第2页30楼已经公开文件之后还有不少留邮箱等着私发的)就是典型的问题高发处。我不理解,求助者的耐心已经少到不足以支撑翻哪怕两三页帖子的讨论了么?
作者
Author:
NGC626    时间: 2025-5-9 12:50
Uus/pMeC6H4-/キ 发表于 2025-5-9 11:42
即便有这个公告明确说了回帖求助相似问题前必须先仔细看完过往讨论,就因为解答可能藏得比较靠后,仍然老是 ...

同感,其实公社首页的全文搜索框非常实用,个人习惯在提问之前先搜一搜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相关解答的话就不需要重新提问了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