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转自微信:梁宁-闲花照水录) [打印本页]
作者Author: Mikasa 时间: 2018-4-24 00:30
标题: 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转自微信:梁宁-闲花照水录)
全文无法提交(包含不良信息?),所以只贴个链接了。
原文转自微信:梁宁-闲花照水录
https://mp.weixin.qq.com/s/w63uRu-yT12Pmt9GYiNDvQ
作者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18-4-24 08:10
现在审查得非常严,弄不好就会被关停服务器什么的,所以哪怕涉及一丝天朝zz的东西最好也只是贴链接而不贴文字,我也不得不在论坛里设了大量敏感词
作者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18-4-24 08:34
文中提到的这个公式很好:
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替换成本
对于量化程序开发,也应注意这个问题
光是和别人做到同样好是没用的
根据论坛统计,ORCA的用户已经高达Gaussian近四分之一,也是通过RI、DLPNO等等关键性的“新体验”迎来的
开发新的理论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根据论坛成员对DFT泛函的使用情况,被某书“强行推荐”的APFD的失败,和M06-2X的巨大成功以至于动摇曾经的B3LYP地位,也体现了这个问题。
决定一个理论方法的“体验”来自于:耗时、精度、被支持的广泛程度、普适性。在此之上还必须考虑替换成本。基本上APFD和B3LYP-D3在用户体验上没啥区别(前者略低一点,体现在被程序支持的广泛程度上),但关键就是因为没法克服替换成本,所以注定没什么人用。光靠exploring那本书,也构造不出一个“生态”来。
文中顺便提到了共享单车、给红包什么的,遂想,若是我朝有企业开发个大型量化程序(首先用户体验至少接近主流量化程序),谁用这程序发一篇SCI,就直接奖励几k,烧钱烧出个生态来,并且提供大量网络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平台,可能能改变目前基本纯依赖于外国量化程序的现状。(当然,实际中,靠烧钱这个假设是不可能的事)
作者Author: wangyj 时间: 2018-4-24 09:09
本帖最后由 wangyj 于 2018-4-24 09:27 编辑
写的太好了,为防原文被微信官方或者作者自己删除,我存了个html版本的,反正也全是文字,没图片。
如果社长觉得我这么做涉及敏感的话,可以通知我删除,我再想其它办法上传,比如贴链接什么的。
——更新——
想了想,删除了附件,并且把@liyuanhe211 之前推荐过的文件分享网站用上了,如果原文被删除的话,可以进链接下载。
https://gofile.io/?c=6p4KZj
作者Author: ggdh 时间: 2018-4-24 09:18
用化学反应模型来描述的话,新旧体验是热力学倾向 替换成本是渡态能垒。
作者Author: Mikasa 时间: 2018-4-24 10:49
嗯嗯,明白~辛苦Sob老师了~
作者Author: Mikasa 时间: 2018-4-24 10:50
我也自己保存了一份~虽然感觉作者不至于删或者不至于被删~
作者Author: 朙天儿 时间: 2018-4-24 11:44
总是为真正站在民族之魂万物之生、并为其坚持行动的人而动容,而深深震撼。
作者Author: tao 时间: 2018-4-26 08:25
我在想:如果那个芯片是gaussian,会怎样。
作者Author: etoac 时间: 2018-5-9 21:57
很有启发性!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bbs.keinsc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