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time891013 发表于 2023-6-15 10:52 这种分子应当用我提出的Sr指数讨论,是普适的 |
本帖最后由 hstime891013 于 2023-6-15 10:54 编辑 老師您好,請問Δr-index和Λ-index適用於對稱型分子(例如:ADADA)嗎? |
等值面图总是要看的,并且作为判断激发类型的最关键依据,那些指数只是用于定量对比、分类用。 S0 --> S1 虽然看上去是CT激发,但t为负,似乎和常规情况下LE应当t为正矛盾,主要在于空穴和电子分布在图的纵方向摊得很开,导致H指数很大。当前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实际上严格来说,用于计算t指数的H指数应当取CT方向的H矢量的分量,但常规的H指数被定义为H矢量的模,因此没有考虑到空穴、电子在不同方向分布广度的差异性。 在讨论时,需要正确理解各个指数的定义思想,从而能对于比较特殊的情况正确认识数值背后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乐平 于 2022-5-26 10:36 编辑 请教 Sob 老师。我最近用 Gaussian 16 计算了并列的苝酰亚胺体系的激发态,计算水平是 PBE0/6-311G(d)。 然后,用 Multiwfn 对其结果进行空穴-电子分析了前 4 个激发态的各种指数。结果整理如下 表 1. 各种指数汇总 ![]() 按照您帖子中的说法 ·局域激发(或整体激发):D指数小,Sr较大,t指数明显为负,Δσ指数不大。这种激发的空穴和电子主要分布范围很接近,重叠程度显然也低不了,空穴和电子分布没有明显分离,而且分布广度相仿佛 我的数据里除了 S0 --> S4 的 D 指数相对较小以外,其余的 D 指数都比较接近。而 Sr 以及 H 指数在各个激发态也都比较接近。 对于 S0 --> S4 t 指数为负值 -1.953,结合它的 D 指数可以判断是局域激发。从空穴-电子分布的等值面来看也是吻合[size=14.6667px]局域激发的。如下图所示: [size=14.6667px] ![]() 图1, S0 --> S4 空穴-电子分布等值面图 从图1 可以看出,空穴(蓝色等值面)和电子(绿色等值面)几乎都分布在右侧的分子片段上。与 t 为负值吻合。 但是,有点疑惑的是,如果从[size=14.6667px]空穴-电子分布的等值面来看,S0 --> S1,S0 --> S2,S0 --> S3,似乎是单方向电荷转移激发 CT,如下图(图2,图3,图4)分别所示 ![]() 图2, S0 --> S1 空穴-电子分布等值面图 从图2 可以看出,空穴(蓝色等值面)分布在左侧的分子片段上,而电子(绿色等值面)分布在右侧的分子片段上。但是 t 是负值,与帖子中的 t < 0 为 LE 局域激发不符合。 ![]() 图3, S0 --> S2 空穴-电子分布等值面图 从图3 可以看出,空穴(蓝色等值面)分布在左侧的分子片段上,而电子(绿色等值面)分布在右侧的分子片段上。但是 t 是负值,与帖子中的 t < 0 为 LE 局域激发不符合。 ![]() 图4, S0 --> S3 空穴-电子分布等值面图 从图4 可以看出,空穴(蓝色等值面)分布在右侧的分子片段上,而电子(绿色等值面)分布在左侧的分子片段上。 t 是正值,与帖子中的 t > 0 为 CT 激发吻合。 我的疑惑是: 1)D 值的 “大小” 有没有经验的标准?或者只是在同一体系中相对而言的大小? 大多少算大呢? 比如我的体系里,3点几与2点几算是差不多,1点几算是比较小? 2)关于 t 指数 t指数:衡量空穴和电子的分离程度。t指数>0就暗示由于CT使得空穴和电子分离较为充分,因为空穴和电子的质心距离较远,同时它们在此方向上的平均延展程度相对来说又不是那么高。t指数<0就可以认为在CT方向上空穴和电子没有显著分离,因为此时空穴和电子的质心距离相对于它们的平均延展程度来说没有那么大。 对于我的体系(例如 图2,图3 所示)t 的数值为正或者负似乎也和 CT(电荷转移激发)或者 LE(局域激发)没有必然联系。 3)关于 HDI 和 EDI HDI(EDI)数值越小,说明空穴(电子)离域程度越高,即分布的均匀程度越大、摊得越开。 对于我的体系,HDI 的区别不大,都是 4 点几; EDI 的区别也不大,都在 3点几。 似乎还是应该从空穴-电子分布等值面图来判断更直观? |
本文介绍的功能已支持结合CP2K做TDDFT计算研究周期性体系的电子激发,参见《使用CP2K结合Multiwfn对周期性体系模拟UV-Vis光谱和考察电子激发态》(http://sobereva.com/634)。 |
参与人数Participants 1 | eV +5 | 收起 理由Reason |
---|---|---|
| + 5 | 好物! |
sobereva 发表于 2022-1-17 11:05 好嘞,谢谢老师,我有些偷懒了 ![]() |
rendong 发表于 2022-1-17 10:12 Multiwfn手册3.21.A节说了 |
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在ORCA中有类似Gaussian的IOp(9/40=4)关键词吗? |
xxxxw 发表于 2022-1-4 22:46 Sm、Sr指数对于D-A-D体系完全适用 D不适用 |
您好!请问一下对于对称分子(例如D-A-D型分子)如何计算上文中提及的一些空穴和电子分布的定量描述参数(比如Sm和Sr指数、空穴和电子质心之间距离D指数)呢?现在程序是否支持呢?![]() |
sobereva 发表于 2021-12-2 17:03 嗯呐是“IOp(9/40=4)”,忘记检查了 ![]() ![]() |
rendong 发表于 2021-12-2 16:40 IOp(9/40=1)本来就是默认的,明明要写的是IOp(9/40=4) guess=read能基本省掉重做SCF的耗时 TD里写read可能能避免大部分重做Davidson迭代的耗时,但也有可能没实际效果 |
老师好,我在做电子激发计算时没有写“IOp(9/40=1)”,现在正在准备重新计算,想请教老师读取之前的chk文件能节省一些时间么,此外还有其他不用重新计算的办法么 |
I10140317 发表于 2021-9-8 12:03 你看实验文章具体是怎么给出的,数据怎么来的。实验文章一般应该是fundamental gap减optical gap这种定义,因为都是实验可测的。 |
sob老师,我还想问一下,因为激子结合能理论上有两种定义,实验中通常提到激子结合能数据一般和哪个定义是对应的?因为文章中经常提及多少meV以内可能比较容易实现激子分离。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3 00:24 , Processed in 0.69889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