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范1989 发表于 2019-6-17 10:16 好的,我试一下,谢谢范师兄~ |
qczgzly 发表于 2019-6-16 15:41 感谢您的回复~ 您说的电子转移情况在吸收光谱的分析中已经分析过了哈,我老师的意思是想让我再补充分析一下非辐射跃迁过程(我这个分子前几个激发态都是暗态) ![]() |
个人建议: 首先换个泛函试试。eg:m062x http://sobereva.com/265 如果是真要研究激发态之间的跃迁偶积极,那多了去了,你可能将1-16个激发态都优化,太费事也没必要。可以通过http://sobereva.com/227 个人理解 |
暖空 发表于 2019-6-14 17:24 感觉你导师的意思是增加一些计算分析的内容即可,而不管具体是什么内容。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分析S0->S16/S17的电子密度转移情况,与实验光谱的哪些吸收峰对应。 |
sobereva 发表于 2019-6-14 22:38 恩恩,谢谢老师,我再检测一下~ |
垂直激发能只有0.51eV的情况,很有可能是ghost态,应确保用的泛函对当前体系合理 |
qczgzly 发表于 2019-6-14 17:03 感谢回复~ 我自己对这一块有点儿晕乎,所以表述上会有一些混乱。我之前只是分析发光过程,无辐射很少讨论,,我做的这个分子前几个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都是禁阻的,可以认定不发荧光,之前也没想着分析无辐射,但是老板提出要完善一下激发态方面的分析,所以就想着把这个去激发的过程大概描述一下。。我尝试过计算圆锥交叉点,木有优化出来。。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回复 ![]() |
感觉没说清楚具体想分析什么。以S16->S0为例,如果研究这个去激发过程的非辐射路径,那么可能就要涉及到计算圆锥交叉点的问题,这比计算激发态复杂得多。如果是研究这个去激发过程的辐射路径,即荧光性质,那么只需对S16态做结构优化,然后计算优化后结构的第一激发态即可。 如果只是利用Multiwfn分析一下S0->S16这一跃迁的性质,那么电子密度转移无疑是个很好的分析角度。 另外S16->Sn(0<n<16)是内转换过程,实验上对这一过程非常不感兴趣,所以似乎没有详细分析的必要? |
柒月小鱼 发表于 2019-6-14 15:38 恩恩,感谢回复~ |
本帖最后由 柒月小鱼 于 2019-6-14 16:08 编辑 <s2|-r|s3>=<s3|-r|s2>,跃迁偶极矩算符为厄米算符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5 20:35 , Processed in 0.35220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