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shuijishi 发表于 2021-2-23 09:50 你好,请问你的优化是高斯进行的吗?然后算soc用orca吗? 能推荐泛函和基组吗?谢谢 |
abin 发表于 2021-2-22 21:31 呃,我去想想。按@wzkchem5 说法这几种做法的SOC数值相差不大吧,我试了个优化的S1的结构计算,和优化的基态得到的数据基本 一样 |
初级做法: 无论研究哪一个过程,都有基态结构,来做SOC数据; 进阶做法:使用初态结构,做SOC数据; 高级做法:使用初态和末态势能面交叉点(如有)对应的结构做SOC数据;或者初态和末态势能面最接近的位点对应的结构做SOC数据; 专业级做法:采用激发态动力学方案,即时计算SOC数据,calculate SOC parameters on-the-fly。 |
参与人数Participants 1 | eV +5 | 收起 理由Reason |
---|---|---|
Yan_njit | + 5 | GJ! |
wzkchem5 发表于 2021-2-22 14:04 明白,拜谢 |
本帖最后由 wzkchem5 于 2023-8-11 13:29 编辑 这个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一般是在初态计算,比如研究S1->T1 ISC就用S1的结构。按这个来考虑的话,用基态结构在计算比如说SOC-corrected UV-Vis谱的时候是最靠谱的,因为此时基态就是初态。如果研究从激发态出发的ISC、磷光等过程,用基态结构不如用初态结构合理。但是因为一般有机分子的SOC矩阵元对分子结构不是特别敏感(尤其是不如激发能对分子结构那么敏感),因此用基态结构得到的结果一般也还是可以用的。 补充(2023.8.11):如果研究T态到S态的RISC过程,在初态结构计算和在末态结构计算都有一定道理,参见http://bbs.keinsci.com/forum.php ... 6&fromuid=21811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7:35 , Processed in 0.66101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