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范1989 发表于 2015-12-21 15:06 1 没必要0.05这么小。可以取大点,拟合一下就听平滑了。 一直减小说明一开始距离太近,有交换互斥,但随着继续增加,肯定能量还会上去。 2 你可以先把体系旋转到一个合适的朝向,让A平行于XY平面,然后不断给另一个分子的所有原子的z值增加一个值,起到扫描效果。如果分子本身就完全是平面的话,直接让其z坐标成为被scan的变量即可。 |
本帖最后由 小范范1989 于 2015-12-21 15:07 编辑 sobereva 发表于 2015-12-18 12:14 sob老师好,我想再咨询老师几个问题: 1:如上图所示,我搭建了两个平行的分子A,然后,我想计算一下,两个平行的A之间的距离是多大的时候,能量最低? 我才用了下面的方式:我把距离r,认为的设置3-5ai。然后每隔0.05计算一个单点能,但是这样计算的话计算量太大了,而且我计算出来的数据是:随着两个分子的距离r的增加,他的能量是一直减小的,并没有出现和途中的形式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就应该是随着距离越大,能量越低?而文献中不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可能,因为文献没说怎么做的。 2:我想学习的一点就是:能不能这样做。固定其中一个分子A,,然后调节另外一个分子和该固定分子的距离,做一个是能量曲线试试,这样的扫描怎么实现?我知道,可以固定分子A,但是我不会使另外一个分子A沿着z轴扫描。也就是使另外一个A分子的z坐标同时增加相同的距离。老师可有什么妙招?谢谢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小范范1989 于 2015-12-18 15:52 编辑 谢谢sob老师指点,也谢谢@lyfchem 的热心指点。 lyfchem老师给我的那个文章我看了,计算流程写的很详细,但是主要是我就只会用高斯,前面的晶体结构的搜索什么的我不太懂。还有那个material studio软件。我再想想计算流程什么的。我就想用高斯+multiwfn近似模拟。 谢谢两位老师的热心指点。ps,我把当时lyfchem老师给我的那个文章再放上来,计算流程很清楚。 |
2015_NProtocol_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charge mobilities of π-stacked system.pdf
1.22 M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128
2.1 是 2.3 图中没说清楚怎么定义的距离。但对于当前情况,定义为位于中间区域的环之间的平面的间距是合理的 调节平面分子间距的方法 http://sobereva.com/178 2.2 高斯里不好这么扫描,你可以自行写个脚本,按照如上规则批量产生一批单点输入文件,批量执行、批量提取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5 05:45 , Processed in 0.30564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