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好难 发表于 2023-3-15 18:54 我用的是Gaussview6构建的 |
sobereva 发表于 2022-6-25 03:20 明白了,谢谢sob老师 |
本帖最后由 溪临昭煌 于 2022-6-29 20:36 编辑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24 17:49 谢谢老师,那篇QM/MM文章中没有显示这种原子的图,所以抱歉贴不了了。20年前的模型和我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我想表达的困惑是为什么100原子以内的模型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是怎么确定选的模型能解决问题并且选择的模型合适呢,就是论文的工作者怎么确定100以内的原子可以满足研究他想研究的这个问题,已经怎么判断这些原子选的刚好合适(感觉总原子数越少容错率越低) |
1 残基截取不合理,很可能无法跑出来真实的机理。但如果你用文献里相同的模型重复不出来文献的结果,则是另一码事,要么自己的计算有问题,要么文献有问题 2 凭化学常识、理论计算经验就能判断。缺乏相关知识就看近10年的发在像样期刊上的簇模型研究这类问题的文章。例如下文里提到的JACS的综述,以及作者发的一系列相关论文 要善用簇模型,不要盲目用ONIOM算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问题 http://sobereva.com/597 |
溪临昭煌 发表于 2022-6-24 09:32 贴一下文献的QM/MM结构里面靠近QM区的MM原子的图,以及20年前那篇簇模型文章的簇模型和你的簇模型的不同之处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24 15:50 谢谢老师回复,不好意思没有说清楚。是我摆了和TS2接近的初猜,使用optTS的时候无法优化出来,因为TS2也是质子转移过程,但是我的模型中底物和氨基酸的距离太远(>4A),按照文献报道两个的氨基酸距离应该很近(<3A),我直接把氢原子放在中间进行优化会被中间的一个谷氨酸拉走 |
无法找到TS2是因为第二步变成了无垒反应,还是只是单纯没有找到TS2? 可能TS2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文献找过渡态摆的初猜比较好,或者找的时候用的技巧和你不一样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1:38 , Processed in 1.38292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