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宁 发表于 2024-5-30 15:34 看不懂你算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真空中孤立的氧原子,只需要考虑gamma点,自旋多重度是已知的(三重态)。只有截断能可以测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21 15:34 有个问题想请教老师,在计算单独在一个晶胞中的氧原子的能量时,需要进行k点测试,截断能测试,自旋多重度的大小测试,想问下这三个测试的先后顺序,是先做k点测试,接着做截断能测试,然后做自旋多重度的大小测试吗?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21 15:34 感谢老师您的回复! |
亦宁 发表于 2024-5-21 15:08 北京科音初级量子化学培训班(http://www.keinsci.com/workshop/KEQC_content.html)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21 01:11 感谢sob老师的回复。 关于自旋多重度的知识,想请教老师,在哪个培训课程里有教授到? |
亦宁 发表于 2024-5-20 09:39 本来就该这么算 现实当中本来就不可能恰好两个氧精确同步地吸附到slab上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20 02:13 放置两个氧原子是想看看反应过程中,两个氧原子是否会连接在同一个钙原子或氟原子上。 我想请教sob老师,如果先进行一个氧原子与反应体系计算,将反应后的体系与另一个氧原子进行计算,这样做是否可行?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20 02:13 谢谢sob老师的回复! 我已经改正,将模型里的氧原子改成一个,自选多重度修正为1,感谢您的指点! |
亦宁 发表于 2024-5-19 11:21 为什么要摆两个氧? 如果就一个氧,只计算你图中这一个结构的基态的话,由于slab还没影响O的电子结构,整体的自旋多重度应设3。但实际上当表面反应发生后,基态会变成闭壳层单重态,中间有个自旋翻转的过程,因此如果你真正关注的是反应过程及之后的事,自旋多重度适合作为1来计算。 |
本帖最后由 亦宁 于 2024-5-19 11:47 编辑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18 23:50 感谢sob老师您的回复。 我目前还在学习相关培训中,文献确实看得少,您批评的对。 这个体系要进行aimd计算,距离是最开始设置的,现已改正。 目前我不清楚这个体系的自旋极化该如何设置,考虑氧自由基(氧原子),是不是应该打开UKS,并设置自旋多重度为5或1(单个氧原子自旋多重度为3)? |
亦宁 发表于 2024-5-18 09:15 随便找点文献看看结构图便知,不要在没有相关常识且未充分阅读前人类似研究文章的情况下凭感觉瞎做 用这个模型算“未吸附时”的状态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如果算吸附能之类,非结合状态的能量应当是slab和O单独计算并加和,而不是摆远了计算 |
sobereva 发表于 2024-5-18 03:33 sob老师,您好,这个距离是有点远,想问一般距离是多少呢?5Å吗? 目前算的体系是未吸附时的体系,想问下自旋极化要开吗?如果要开的话,自旋多重度应该写多少啊? |
图片莫名其妙,氧离得这么远根本不可能反应 如果是已吸附或者过渡态结构,应当是闭壳层的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4:58 , Processed in 0.18178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