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sen 发表于 2025-4-9 10:36 谢谢老师! |
本帖最后由 imasen 于 2025-4-9 10:38 编辑 补充说明:很多人在NTO和分子轨道的序号方面没搞明白。这里再强调一下:NTO和MO的序号没有任何直接对应关系!如文中所说,Gaussian里NTO是根据相应的TT`、T`T矩阵的本征值排序的,而MO是按照能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序号规则完全不同。而且NTO是从MO变换而来(或者说每个NTO是由诸多MO混合得到),形状上也没法直接对应。一种电子跃迁模式多数情况都可以仅靠本征值最高的占据NTO向相应本征值的虚NTO跃迁来近似描述。例如对于本文讨论的丙烯醛(15个占据轨道),不管是哪种跃迁,无论是S0->S1也好还是S0->S2也好或是向更高的激发态跃迁也好,按照Gaussian对NTO的排序方式,总是能近似视为是NTO 15->NTO 16的跃迁。然而,这些跃迁用MO的跃迁来表示就很不相同了,比如S0->S2主要以MO 15->MO 16来表示(HOMO->LUMO),而占S0->S1最大成分的则是MO 14->MO 16。另外,NTO也没有轨道能量的概念,绝对不能由于电子激发模式可以被NTO 15->NTO 16的跃迁所很好地表达就说成是HOMO->LUMO的跃迁,这是大错特错。 跃迁密度分析方法-自然跃迁轨道(NTO)简介(http://sobereva.com/91)。对于这种需要多对NTO描述,贡献都还很低的激发,不如用电子空穴分析,激发特征会更明确。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2 23:25 , Processed in 0.27489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