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us/pMeC6H4-/キ 发表于 2025-4-30 17:09 可以这样理解: 假如SMD不仅能算准基态溶解自由能,还能算准激发态溶解自由能(也就是气相里的溶质激发态和溶液里的溶质激发态的自由能差),那么SMD搭配一个能算准气相激发能的电子结构方法,必然能算准溶液相激发能。 那么问题就是,SMD拟合时只用了基态的实验溶解自由能,会不会导致算激发态溶解自由能不准?我个人觉得有可能,但也基本没有能算得更准的溶剂模型了,因为激发态溶解自由能的实验数据过于匮乏。 |
参与人数Participants 2 | eV +8 | 收起 理由Reason |
---|---|---|
| + 5 | 谢谢王老师的指导~ |
| + 3 | 谢谢分享 |
又双叒叕把溶液中的铅离子当裸露单原子来处理了……我在这帖曾经说“‘吸附能’这词有一点不好”等等,现在看来“结合能”这词也有同样的误解。不过对于DMF:DMSO=4:1的混合溶剂,要做溶剂与铅离子配合物的团簇构型搜索确实稍微复杂点。从软硬酸碱理论来看,估计配合Pb2+最合适的是DMSO的硫,但是DMSO和DMF也都可能用氧配位。 现在能看到此人写的另一篇利用高斯软件计算荧光和磷光的教程也得聊聊,一上来构建的2PACz结构就因为氮原子多了个氢而变成电荷0自旋多重度2,所幸后面算不动放弃了()我倒想确认一下隐式溶剂模型的问题,看SMD原文J. Phys. Chem. B 2009, 113, 18, 6378–6396可知其拟合数据是大量实验溶解自由能,那么在TD-DFT算激发态和相应光谱时还用SMD是不是不太合理? |
参与人数Participants 1 | eV +1 | 收起 理由Reason |
---|---|---|
| + 1 | 谢谢分享 |
此外,eps、epsinf后面没法用冒号,我实测出错。并且图1里Lanl2DZ后面不能空两行(而只能空一行),否则后面的eps设置根本不会读进去(依然会用默认的水的溶剂信息)。 这样AI写作质量的误人子弟严重的教程要是发到本论坛,我大概率直接删帖了。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4 01:59 , Processed in 0.67715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