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CCLI 于 2025-7-5 22:31 编辑 zjxitcc 发表于 2025-6-23 23:40 老师好,我照着您的步骤,根据我的体系,将CASSCF(2,2)/cc-pVDZ收敛的轨道投影至CASSCF(2,2)/def2TZVP,出现如下的错误,我的脚本写法如下 from mokit.lib.gaussian import proj2target_basis proj2target_basis(fchname='2TIM-3-10-OCH3-ts-bs-CAS-cc-pVDZ_uhf_uno_asrot_CASSCF_NO.fch',target_basis='def2TZVP',nmo=144) ![]() 已经解决,麻烦老师了 |
zjxitcc 发表于 2025-6-23 23:40 好的,谢谢老师 |
本帖最后由 zjxitcc 于 2025-6-23 23:46 编辑 CCLI 发表于 2025-6-23 16:54 1. def-TZVP基组在gjf文件里写作TZVP,这是Gaussian的规定,MOKIT使用的gjf文件也沿用这一规定。在Step 1中,MOKIT的automr程序会调用Gaussian进行RHF和UHF计算,仍然使用TZVP。 2. 重要的轨道自动放在HONO和LUNO附近,按轨道占据数排序。例如把H2O分子中两根O-H键拉长,xxx_gvb4_s.fch文件中HONO-1和HONO是两根O-H键的成键轨道,LUNO和LUNO+1是两根O-H键的反键轨道,自动判断需要CASSCF(4,4)计算。但在计算化学反应时,如果反应物/过渡态/产物均采用automr独立进行多组态计算,很可能算出不一样的的活性空间。为保持不同结构下使用同一大小的活性空间,经常需要自己调整轨道顺序,加入一些轨道,就如3L中多次使用的permute_orb()那样,调整后读取轨道再次进行多组态计算。 3. 楼主已回答。 4. permute_orb()函数可用于任意反应任意物种的轨道的调换,但被调换的轨道序号 显然是取决于具体化学反应、具体基组的。 5. MOKIT的automr程序自几年前诞生以来 一直都会自动考虑闭壳层单重态与开壳层单重态,这是自动多组态/多参考计算必备基本技能之一。你用automr做一个自动CASSCF计算,看automr输出文件便能看出做了几步什么计算,不是那种“RHF计算->RHF正则轨道当做CAS初始轨道->CASSCF计算”低端操作。 |
本帖最后由 CCLI 于 2025-6-23 16:58 编辑 zjxitcc 发表于 2025-6-19 23:28 我有几个问题想问老师:1.基组选择,在MOKIT计算Step1是否得和orca或者高斯得水平相等,例如我是在def-TZVP水平下计算的,gjf也要写这个吗? 2.MOKIT自动选取活性空间,轨道位置是自动调整的吗? 3.楼主为什么只考虑到反应物和过渡态活性空间统一,而不考虑产物(后面楼主回应我确实要考虑) 4.调整轨道的脚本是否适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5.对于闭壳层单重态和开壳层单重态,用step1的输入写法,MOKIT能够区别开吗? |
CCLI 发表于 2025-6-21 10:29 是的,的确得在同样活性空间内计算产物能量,方便后面计算速率常数。 |
想问楼主为什么不用计算产物?如果要做,是不是也要在同一个活性空间? |
zjxitcc 发表于 2025-6-20 16:37 感谢老师这么细致的解答,按照上文方法自己计算了一下,的确能够选择一致的活性空间。 |
九曜 发表于 2025-6-20 16:24 一般是这样:如果GVB轨道没有发生sigma-pi轨道混合(产生banana bonds),我就用GVB轨道做后续计算;如果发生了sigma-pi轨道混合,那有两种做法:使用lin_comb_two_mo反向混合banana bonds,得到sigma-pi分离的轨道,然后使用这组轨道;不使用lin_comb_two_mo函数,直接用更前面的局域配对UNO(这个默认是用PM局域化的,不会发生sigma-pi混合)。这里为了尽量让脚本看起来更简单一些,我就没用lin_comb_two_mo函数,用了局域配对UNO。 |
zjxitcc 发表于 2025-6-19 23:28 Step 3 这里使用的是居于配对的UNO做后续的操作,使用GVB是否同样可以完成后面的计算呢。是应该同时检查这两个轨道,哪个更“合理”,符合化学直觉,就用哪个做后续的操作么。 |
本帖最后由 zjxitcc 于 2025-6-19 23:34 编辑 我用TS结构做了freq计算和波函数稳定性检验,在M06-2X-D3/6-311++G(d,p)级别下过渡态结构确实是这样的。这个反应用UCCSD(T)算可能更为简单一些;相比之下,用CASSCF或更高的方法,则难度要大很多,以下是我个人建议的计算步骤 Step 1. 过渡态结构的中等基组单点计算 写一个输入文件,不妨称为ts.gjf,内容如下
Step 2. 反应物结构的中等基组单点计算 写一个输入文件,不妨称为r.gjf,内容如下
Step 3. 观察两个结构的轨道,统一R与TS的活性空间 首先肯定是看_CASSCF_NO.fch文件中的自然轨道,发现自动计算出的结果无法实现统一活性空间的目的,接着就是看GVB轨道、局域配对UNO轨道,再结合反应机理(氢转移)来判断。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于反应物(以下用符号r或R简称),活性轨道可以取O-H sigma键,C-C pi键,O的孤对电子(平行于C=C-O平面的那个孤对,这个孤对电子轨道后续会与相邻的碳成C=O pi键)。每根键有其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因此3根键对应CAS(6,6),还必须考虑二重态的那个单占据轨道,加起来就是CAS(7,7)。在实际计算中我发现C-O sigma键总是往活性空间里面挤,试图把其他1个轨道给交换出去。索性我们把C-O sigma键也囊括进活性空间,最终取CAS(9,9)。但是我描述的这些轨道的位置并不全在第20~28号位置,需要先调换一下轨道顺序,python脚本如下 from mokit.lib.gaussian import permute_orb from mokit.lib.rwwfn import read_nif_from_fch, read_na_and_nb_from_fch, write_eigenvalues_to_fch import numpy as np fchname= 'r_uhf_uno_asrot.fch' permute_orb(fchname,18,22) permute_orb(fchname,30,26) permute_orb(fchname, 9,21) permute_orb(fchname,39,27) permute_orb(fchname, 8,20) permute_orb(fchname,40,28) nif = read_nif_from_fch(fchname) na, nb = read_na_and_nb_from_fch(fchname) ev = np.zeros(nif) ev[:nb] = 2.0 ev[nb:na] = 1.0 write_eigenvalues_to_fch(fchname, nif, 'a', ev, True) (论坛代码框有时候有bug,加了代码框可能会吞掉代码) 这样就把目标轨道全放置在第20~28号位置了。这个过程不会产生新文件,只会更新r_uhf_uno_asrot.fch文件。上述脚本中涉及到的轨道序号是我自己看了r_uhf_uno_asrot.fch文件后得出的,你也需要看一下轨道,才能理解这个脚本的含义。接着我们用这套轨道做CASSCF(9,9)/cc-pVDZ计算,就是写一个r2.gjf文件,内容如下
Step 4. cc-pVQZ基组下的多参考计算 我们将上述CASSCF(9,9)/cc-pVDZ收敛的轨道投影至CASSCF(9,9)/cc-pVQZ,这一步也用python脚本完成,以R结构的轨道文件为例,脚本内容为 from mokit.lib.gaussian import proj2target_basis proj2target_basis(fchname='r_uhf_uno_asrot_CASSCF_NO.fch',target_basis='cc-pVQZ',nmo=28) (论坛代码框有时候有bug,加了代码框可能会吞掉代码) 前28个轨道是双占据+活性轨道,这个轨道数量不同于传统ROHF的占据轨道数量,因此需要专门指明。这个操作会得到r_uhf_uno_asrot_CASSCF_NO_proj.fch文件,内含cc-pVQZ基组下的CASSCF(9,9)初始轨道。接着我们可以做更高等级的计算,例如FIC-NEVPT2,输入文件r3.gjf内容如下
|
参与人数Participants 4 | eV +18 | 收起 理由Reason |
---|---|---|
| + 5 | 赞! |
| + 3 | |
| + 5 | 好物! |
| + 5 | 牛! |
在讨论活性空间问题之前,我想问一下你这是什么基元反应的过渡态呢?建议用语言描述一下,或者用ChemDraw之类的软件给出基元反应步骤。如果是N...H...O氢转移过渡态的话,这咋键长看上去不太合理呢?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2 15:40 , Processed in 0.19292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