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个典型的烯胺RCH=CHNHR',当R和R'都是共轭基团的时候,存在trans cis两个通过平面共轭体系得到稳定的烯胺异构体(即芳环R和R‘同烯胺接近共平面)以及至少两个席夫碱异构体,并且之间存在异构化现象:
这个烯胺可以通过重结晶得到纯度很高的样品。将样品溶于没有额外酸、碱的氘代苯中,平衡后可以得到左边的第一个平衡。实验值Em:Im=93:7,理论计算(b3lyp,单点def2tzvp,频率6-31g*)能量差9.61kJ/mol,算下来平衡比例是97:3。考虑到NMR本身的误差,可以说符合的很好了。
但是,这个平衡得到的席夫碱产物本身可绕单键旋转,扫描得到的能量变化也在单键旋转所需要客服的能垒级别(<20kJ/mol)。也就是说足够长的平衡后应当有相当比例的右边两个产物,尤其是cis构型的烯胺,仅仅比trans构型高3kJ/mol,也就是3:1的比例。然而在实验中,从来没有观察到cis构型烯胺。
同时,我对烯胺-席夫碱异构化过程的过渡态进行了计算。由于没有酸、碱催化剂,所以所跟踪的是直接的N-C质子转移过程。优化后得到的过渡态经过IRC检验确实分别指向左边和右边平衡两侧产物,但是其能量高达250kJ/mol级别,也就是说在室温下该异构化应当难以发生。然而实验结果是高温下的平衡在室温中放置两天后可以回到室温平衡比例,也就是说该异构化在室温下是很容易发生的。
也就是说,室温下可以轻松跨越TS1这个能垒的第一个平衡很容易发生,但是单键旋转能垒的第二个平衡或者仅仅高了20kJ/mol的第三个平衡是无法跨过的。这是相当难以想象的。
对于理论计算部分,我想问问是不是我的过渡态计算本身就不合理?包括烯胺-亚胺的异构化(TS1及TS2)以及中间的单键旋转扫描。如果是的话,应该如何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