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意见: 作者对RDF等一些最基础的关键性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出现偏差,并且文中缺少对散射函数及关联函数等的定义,虽有数据,但对结果的讨论似是而非,含混不清。 1、nose 是人名,首字母应该大写。 2、图7中的自由能及熵分别是怎么计算的?请详细描述计算方法。 3、模型描述中提到的300个聚甲基二甲基醚分子的聚合度或者分子量是多少?请具体描述。 4、RDF一般情况下用来描述非键链原子间的空间分布,而图9中给出的结果应该定义为“化学键长的分布”更为确切,而非RDF。 5、第10页:“相邻的O-O之间的RDF也如图8(b)所示,发现其数值也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在2.17A的时候,RDF达到极值,相当于O原子核O原子之间的距离。”首先,图8(b)应该为图9(b)。其次,此处“O原子核O原子之间的距离”阐述不清,因为图中画出的就是O原子核O原子之间在不同距离上的分布,此处是否指“O-O”间的平衡距离? 6、图9中的分布曲线应该做归一化处理,也就是说应该保证曲线下面的积分面积是1,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体系中得到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才有意义。从目前的结果看,结果并不自洽,例如,图9(a)中的黑线和红线描述了两个不同体系中C-O分布。因为两个体系中聚甲基二甲基醚分子的数目相同,所以“C-O”的对数应该一样,也就是说即使不做归一化处理的情况下,两条不同颜色的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如果峰值越高,那么峰宽变窄才更加合理。但是目前看到的结果并非如此,峰增高的同时峰宽也在变大,这样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常理。 7、第11页:“研究表明H原子的作用范围要比O原子要短,但是H原子的作用强度要比O原子的大,这是因为H原子总数比O原子多,所以其出现的几率要比O原子高”。此处阐述严重错误,说明作者对RDF的含义理解出现偏差。首先,RDF一定是指两种原子之间的分布,而非图中legend所示一个H原子或者一个O原子就可以画出RDF,这种legend写法含混不清,指代不明,倒是是指水中H原子周围所有其它原子的分布?还是指水中H原子周围水中的H原子分布?更为重要的是,H原子的第一个峰是水分子中两个被O原子通过化学键“牵”到一起的两个H的分布—本质上就是化学键的分布。而O-O之间是非键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当然后者的作用要弱于前者,但是后者的作用范围要远远大于前者。但是这些都是范德华和成键相互作用的本质区别,并不需要从所谓的RDF出来来说明。也并不是像作者所说因为H原子总数比O原子多,因为在RDF的计算中,中心原子的数量会被归一,因此就不会影响分布的高低。 8、请给出图11中散射强度的计算方法,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9、第11页,什么叫“温度因子”? 10、图11/12中温度/速度等于0的地方是否是因为此处已经没有聚合物的存在。 11、请给出图13中空间关联函数的定义。 希望上述意见对您有所帮助!
请高人解释下我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多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