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找回密码 Forget password
 注册 Register
Views: 22668|回复 Reply: 16
打印 Print 上一主题 Last thread 下一主题 Next thread

[综合交流] 关于涉及到分子内氢键的键解离能(BDE)计算讨论与求助

[复制链接 Copy URL]

1102

帖子

18

威望

6693

eV
积分
8155

Level 6 (一方通行)

計算化学の社畜

跳转到指定楼层 Go to specific reply
楼主
摘要:本文计算了三种二碲类化合的BDE,发现解离能大小顺序为C3_2Te > C2_2Te > Ben_2Te;与实验推测的Ben_2Te >C3_2Te > C2_2Te顺序存在出入。其可能的原因是C2_2Te C3_2Te存在着分子内氢键,使得解离模型计算下的BDE高估。那么如何扣除分子内氢键这部分BDE成了接下去工作的一个难点。
P.s.欢迎大家踊跃讨论、设计计算该体系下的分子内氢键的可行方案。


issue.pdf (366.43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109)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2489

帖子

11

威望

6981

eV
积分
9690

Level 6 (一方通行)

2#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3:30:59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第一,有氢键的情况下至少在高斯情况下,要在B3LYP-D3方法下优化,基组也用不着这么高,何况Te也可以用赝势基组
第二,计算解离能的时候也要考虑BSSE,
如果综合上述两种情况用高斯处理困难,可以考虑ORCA,即便大基组结合gCP也可以很快得到结果,实验如果有报道,至少理论计算是有问题的

3097

帖子

29

威望

1万

eV
积分
17098

Level 6 (一方通行)

3#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3:55:29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基于Multiwfn有些办法可以估算分子内氢键的键能,诸如氢键BCP处势能密度的一半等,但是经验表明这几种之间的差别一般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我觉得应该考虑这个模型是否可以足够反映实验的问题。假设实验试剂稳定性(分解的难易)确实与Te-Te均裂对应的话,那分子内氢键对稳定性也应该是有贡献的,反而不应该扣去,毕竟倘若这个分子内氢键是稳定的,那么“有Te-Te但没有氢键”的情况是实验上看不到的。另外我认为假设试剂分解的原因是均裂有所不妥,根据经验、及你计算的结果,在室温下根本就不会发生均裂的情况;相反应该考虑低价Te在空气中的氧化分解、或歧化、聚合之类的问题。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5 收起 理由
Reason
冰释之川 + 5 确实,实验的条件,特别是Te-Te的BDE到底能.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3097

帖子

29

威望

1万

eV
积分
17098

Level 6 (一方通行)

4#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3:57:38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本帖最后由 liyuanhe211 于 2017-4-18 14:04 编辑
我本是个娃娃 发表于 2017-4-18 13:30
第一,有氢键的情况下至少在高斯情况下,要在B3LYP-D3方法下优化,基组也用不着这么高,何况Te也可以用赝势 ...

def2对Te本来就是赝势基组
化学键键能根本不需要BSSE
ORCA相比其他程序快(用较高级别(较大基组)也能较快计算结束)的原因不是gCP,而是RI;gCP恰恰是小基组才重要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1 收起 理由
Reason
sobereva + 1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65

帖子

0

威望

1858

eV
积分
1923

Level 5 (御坂)

5#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4:26:1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应该也考虑C-Te-Te-C别的分解情况,微量的水,氧,或者光照,既然是做Te的,你的小伙伴应该有些跟Te相关的反应积累,对比看看是不是别的途径分解了。


如果一定要说是Te-Te断键的话:
感觉纯粹50kcal/mol断键还是有些困难的,除非有均裂后续的耦合反应补偿下,比如,如果羟基跟Te自由基有后续的反应,那么Ben2-Te2体系里因为没有羟基,导致均裂平衡与速率都小于后面两个有羟基的体系就有可能了。(我不懂Te的反应,猜测下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1 收起 理由
Reason
sobereva + 1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1102

帖子

18

威望

6693

eV
积分
8155

Level 6 (一方通行)

計算化学の社畜

6#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5:05:26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我本是个娃娃 发表于 2017-4-18 13:30
第一,有氢键的情况下至少在高斯情况下,要在B3LYP-D3方法下优化,基组也用不着这么高,何况Te也可以用赝势 ...

其实C2_Te,C3_Te还有两个conformer能量稍微高一点,但不形成氢键,算出来的结果还是他俩高,还是高10kcal/mol左右。当然,严谨的条件下应当在D3下优化。其实我也算过没有D3校正的三个分子的BDE,结论还是没变。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102

帖子

18

威望

6693

eV
积分
8155

Level 6 (一方通行)

計算化学の社畜

7#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5:07:05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本帖最后由 冰释之川 于 2017-4-18 15:08 编辑
liyuanhe211 发表于 2017-4-18 13:55
基于Multiwfn有些办法可以估算分子内氢键的键能,诸如氢键BCP处势能密度的一半等,但是经验表明这几种之间 ...

+1,我也怀疑光利用Te-Te解离能能否说明问题,毕竟解离途径可能五花八门,再考虑溶剂作用更是绚丽缤纷。。。最关键的是那小伙伴实验上又没有测定Te-Te的BDE,光从保存条件推断稳定性,感觉有点太武断。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102

帖子

18

威望

6693

eV
积分
8155

Level 6 (一方通行)

計算化学の社畜

8#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5:09:58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airyang 发表于 2017-4-18 14:26
应该也考虑C-Te-Te-C别的分解情况,微量的水,氧,或者光照,既然是做Te的,你的小伙伴应该有些跟Te相关的 ...

哈哈,欢迎一起讨论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小伙伴没有确切的实验数据说明关系,他也是凭借实验经验来推测的。。。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908

帖子

37

威望

5435

eV
积分
7083

Level 6 (一方通行)

9#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5:35:56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liyuanhe211 发表于 2017-4-18 13:55
基于Multiwfn有些办法可以估算分子内氢键的键能,诸如氢键BCP处势能密度的一半等,但是经验表明这几种之间 ...

哈哈 我们做实验出身的看到这样的问题,首先就会想到建模的问题。。。根据实验中试剂的保存条件来推断稳定性。。。首先应该检测产物变质后生成的是什么东西。然后推测发生了何种化学反应。如果正好是Te-Te断裂,还要考虑反应机理是什么,然后找出反应的决速步,过渡态。最后看能不能跟Te-Te的BDE扯上关系。。。

908

帖子

37

威望

5435

eV
积分
7083

Level 6 (一方通行)

10#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5:57:51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真要预测的话,选择破坏H键是一个办法。注意Te-Te二面角是90度。你把这个二面角旋转到另外一个90度。这时候扭转本身带来的能量变化很低,而氢键带来的能量变化占主导。
另外看键长也知道苯的Te-Te sigma键比较弱。这个体系主要考虑Te 的p轨道和Te-C 的σ*相互作用。以及Te-Te σ 和苯环的π的超共轭作用。 前者增强Te-Te键。后者削弱Te-Te键,前者两个分子都有(我估计醇的体系略强一些)。后者只有苯体系有。这样两者一比较。就能理解为啥苯体系的Te-Te的σ键弱一些了。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5 收起 理由
Reason
冰释之川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908

帖子

37

威望

5435

eV
积分
7083

Level 6 (一方通行)

11#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6:23:49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根据上面的分析,这个体系应该比较Te - C 键的BDE来判断稳定性

3097

帖子

29

威望

1万

eV
积分
17098

Level 6 (一方通行)

12#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6:24:38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ggdh 发表于 2017-4-18 15:57
真要预测的话,选择破坏H键是一个办法。注意Te-Te二面角是90度。你把这个二面角旋转到另外一个90度。这时候 ...

我感觉含苯的Te-Te解离能比较小是否主要是 Ph-Te· 自由基比 R-Te· 自由基稳定的多的原因?仅说这个比较弱的超共轭效应感觉可能不足以解释这么大的差别。

3097

帖子

29

威望

1万

eV
积分
17098

Level 6 (一方通行)

13#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6:25:5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冰释之川 发表于 2017-4-18 15:07
+1,我也怀疑光利用Te-Te解离能能否说明问题,毕竟解离途径可能五花八门,再考虑溶剂作用更是绚丽缤纷。 ...

说不定是他做Te化合物的时候只有苯基的底物比较纯,其他的混进东西去了

908

帖子

37

威望

5435

eV
积分
7083

Level 6 (一方通行)

14#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16:30:03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本帖最后由 ggdh 于 2017-4-18 16:31 编辑
liyuanhe211 发表于 2017-4-18 16:24
我感觉含苯的Te-Te解离能比较小是否主要是 Ph-Te· 自由基比 R-Te· 自由基稳定的多的原因?仅说这个比较 ...

这茬我疏忽了。。。BDE用末态稳定性解释更好。。不过基态键长用超共轭解释就行。分解之后σ-π共轭变成p-π共轭。。不矛盾

93

帖子

0

威望

1782

eV
积分
1875

Level 5 (御坂)

15#
发表于 Post on 2017-4-18 21:30:11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后两者可以通过能量分解计算分子内氢键

本版积分规则 Credits rule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8 06:36 , Processed in 2.60084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turn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