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xhwbh 于 2021-3-12 16:41 编辑
恰好昨天论坛里有个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讨论。我也有回复:
http://bbs.keinsci.com/thread-21981-1-1.html
NAMD跟MD相比不是有什么"优势",而是更“适合”研究什么问题。如果多个电子态之间出现了势能面交叉,那么理论上体系可以在不同的势能面之间窜越,那么当前问题就涉及到了多个电子态的性质。比如说偶氮苯的光异构化,是顺式体系状态被激发到激发态后,运动到基态与激发态的锥形交叉(conical intersection)位置,回落到基态的时候体系波包会分裂,一部分回到顺式基态极小点,另一部分运动到反式基态极小点,这样就实现了光异构化。
激发态势能面的分析当然是有局限性的,就比如说上面光异构化这个例子,只通过势能面分析是很难判断异构化过程后顺式/反式的比例,这种时候就需要动力学模拟来分析。另外,只考虑单个势能面的量子动力学时有时会有所谓的几何相位效应(可参考新墨西哥州大学的郭华老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因为这些位置出现了势能面交叉,这是考虑单个势能面的局限性。
如果你已经有MD的基础知识,只是对非绝热动力学不了解的话,我建议可以先读一些综述,比如兰峥岗老师的这篇:
http://www.whxb.pku.edu.cn/EN/10.3866/PKU.WHXB201801042
并接着读他引用的一些文献。至于书的话,我最早是读了Gatti等的Application of Quantum Dynamics in Chemistry的部分章节,学习了一些绝热/透热表象和非绝热过程的基础理论。但这个书对理论要求比较高,不建议新人读(你要是对自己的数学有信心可以一试)。业内公认的经典应该还是Domcke,Yarkony等的Conical Intersections: Theory, Computation and Experiment。这个专栏之后也会介绍非绝热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当然我不保证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