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泡泡媛 于 2023-9-20 21:37 编辑
希望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材料好起来 考虑到现在材料科学的现状,劝退和转行可能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但看到工科生的地位越来越低,真的是很心痛,我还是决定谈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状,也算是尽了一点自己的努力,心理没有那么难受。 只有研究有深度,才有可能提升应用的高度,才会真正改善就业。 就业环境差,薪资待遇低,其实只是劝退材料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材料科学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底层的基础和逻辑,对于材料的认识太浅薄了,没有好的基础做科研就会非常难,就像没有地基要建高楼大厦一样。 材料科研的最大问题就是筛选优质材料的效率太低下了,通过简单的掺杂,想改进性能的步子迈的太小了,学术界注重创新,发现的材料大都是只有少数性能特别优异,而工业生产需要的是在多个性能中取平衡。拿人打比方,学术界找出来的材料是类似于像华罗庚、钱钟书这样偏科的怪才,而工业界真正需要的是像我们平凡人一样有一些优点,但其他的才能也不至于那么差的材料。所以你会发现在学术界做的材料范围非常广,流入工业界的只有非常成熟稳定的少部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是为什么计算在工业界是如此小众的方向,明明是可以稍微改善一下实验方向的弊病,我自己总结了有以下几点
1.对于学材料的人来说,对于物理和化学知识认识的深度不够 虽然在学术界,量子力学的还原论的思想是被很多人所承认的,但对于材料科学来说,这种思想是不为很多人所熟知的,可能经典力学还稍微好一些,大部分人对于材料的认识都停留在宏观的结构上,很少有真正懂计算材料学的人流入业界,很少有真正相信理论,说话有分量的领军人物走入工业界的管理层。 很多人都诟病学材料的人数理基础差,差就差在 并不知道宏观的结构只是决定材料性能的表相,真正重要的是微观结构、电子结构。 并不知道微观粒子是如何决定材料的宏观性能的,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性能只停留在非常浅的表层,无法将微观粒子的结构与材料的性能对应起来。 并不知道如何将不同材料的理论联系起来,很多人只掌握一种非常具体的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工艺,不会变通,学习石墨烯,可能就只能做石墨烯一辈子。 没有固体物理和量子化学的基础,对于结构的认识不够,对于很多物理性能的认识是非常碎片化的。实验的经验是非常专精的,而理论的方法是通用的,材料缺的就是这份对于理论的深度理解,有理论的深刻理解,就可以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串起来,而在材料科学内部却是割裂的。材料的研究对象就是理论凝聚态物理和理论化学的杂糅体,金属、非金属材料对应着理论凝聚态物理,高分子材料对应着理论化学。 我读本科的时候,一直好奇为什么老师说材料是物理和化学的交叉学科,现在我明白了一些,材料的基础理论是借鉴了物理研究基本粒子的规律,同时也借鉴了化学反应的过程。而材料尴尬的点就在于物理和化学的底层知识学了个皮毛,没有学到精髓。
2.学术研究、工业生产和学校教育是断层的 断层的原因是关注的重点不同,从0到1和从1到n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实验室制备材料的性能跟大规模量产关注的性能有很大差别,实验室制备的材料只是工业生产中的很小一部分。拿显示屏举例,材料只能做发光器件的一小部分,背后形成产品的一系列流程是不清楚的。 从0到1形成学术研究,从1到n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最后形成教育的完整体系,落地时间有延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试错,所以也就注定了一定会有断层。按研究的先后顺序,是硕博的科研是在研究的最前端,稍微成熟的材料流入工业界,而本科教育是在最后的。 而对于材料科学来说,每一个环节都做的不是特别好,最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并没有多少原创性的自主开发的材料体系,而压低成本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但是没有高性能材料的高利润回报,也就不能指望给从业人员多高的薪资了。 学术界一直都强调精度和效率的平衡,但其实对于工业来说一定要保一个的话,我觉得是精度,学术研究所谓的快慢对于工业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工业在意的快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更多是看尺度的大小。
3.实验与理论是分离的,割裂的 材料科学并没有理论材料的说法,也就是说材料科学是更偏重于实验的学科,对于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根因。虽然计算方法在处理复杂结构上有困难,但是简单的结构也没有人想要用理论去深层分析,表现在工业生产上就是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测试手段,但是很多时候却没办法抓住主要问题。 材料的理论就在理论物理和理论化学之中,材料需要吸收物理和化学的优点,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既然材料科学是交叉的应用工程学,材料真正需要做的是利用理论做好应用。 真正好的材料科研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相互渗透。理论与实验是平等与互补的关系。 理论与实验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认识客观世界的猜测手段,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正确反映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实验因为是还原制备材料的过程,所以人们一般是以实验为基准,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只能通过不同的手段去猜测。 理论从来不是为了符合实验而产生的,而是为了告诉我们最理想最极值的情况。有了这个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不需要去对标,只要尽力去逼近理论就是最好。 我觉得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工业生产,我们不需要去对标其他国家,只要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专业,把细节做好就可以了。而对于材料科学来说,可能是最简单的理论分析都没有做到,所以说我觉得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