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好,我在抱着Siesta手册硬啃了一阵之后终于掌握了其一些基础用法,现在开始转向TranSiesta的学习与使用。
关于TranSiesta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恳请了解的老师予以指点。使用版本为Siesta 4.1.5.
1 TranSiesta的使用是先建模电极,然后把中间的扩散区分子结构放进去进行NEGF的计算。请问这期间的K点如何设置?
因为我在看使用手册的时候,手册有的地方说电极方向为半无限区域,k点要设的极大(默认100),但有的地方又说半无限方向设置k点为1.请问应该按照哪个来设定?
2 手册中设置电极部分提到screening distance,与之相关联的还有buffer atom(缓冲原子)。手册中说不建议使用半导体材料作为电极,因其screening distance太大。
请问screening distance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和buffer atom有什么关系?计算时是否需要设定buffer atom?进一步地,扩散区的分子端部和电极原子的距离应该如何设置?是否应该设成电极原子和扩散区分子有化学键相连?(我看很多实例都是直接把扩散区分子端部的一部分当做电极)
3 计算电极时是否需要再进行几何优化?对电极的形状是否有要求?板形电极和锥形电极哪个更好一些?我是用的Materials Project上下载的铜单胞cif文件扩胞后当做电极,是否还需要几何优化?
4 TranSiesta计算的时候,特别是对电极计算的SCF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对MPI和编译方法有没有要求?我目前的Siesta是用Intel 17编译的。
我在计算非金属有机体系时能够正常计算单点,但计算上面提到的铜电极就会报错Bad DM normalization。上论坛搜了一下似乎是MPI编译的问题,17和18都会报错。
但我用了Intel 15编译后直接不识别原子坐标block了。请问Bad DM normalization这种报错一般是计算设置原因还是编译的原因?4.1.5的TranSiesta应当用什么编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