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kchem5 发表于 2024-10-7 21:38 好的,谢谢老师 |
jlm 发表于 2024-10-7 07:02 非辐射弛豫量子产率,不是非辐射荧光量子产率 参考https://mattermodeling.stackexch ... -td-dft/13230#13230的计算方法 |
本帖最后由 jlm 于 2024-10-7 14:14 编辑 wzkchem5 发表于 2024-10-7 09:18 不好意思,老师,上面同样的信息多发了一次,我一开始以为没发成功。非常抱歉 |
wzkchem5 发表于 2024-10-7 09:18 好的,谢谢老师,还想再请教一下,非辐射荧光量子产率怎么计算呢? |
wzkchem5 发表于 2024-10-7 09:18 好的,谢谢老师,那想再请教一下,非辐射量子产率怎么去算呢? |
jlm 发表于 2024-10-6 07:05 不完全是。光热效率考量的是光能有多大比例变成热能,而不是光能变成热能的速率有多快。只要95%以上的光能都变成热能,光能耗散究竟需要1ns还是1μs并不重要。 所以要算的是非辐射通道的量子产率,非辐射量子产率越高,光热效应越强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9-3 02:36 借楼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您这里说”内转换指的就是激发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严格来说也包括热能转化为激发能的过程)“。如果我想计算比较两个化合物的光热效果,是不是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内转换速率?意思就是是不是可以计算内转换速率来说明光热效果。比如内转换速率越大,光热效果越好? |
xyz 发表于 2022-10-14 10:26 谢谢!我按各位的建议已测了荧光寿命,看来能量兼并的A(LUMO和LUMO+1轨道能量兼并)的有三倍的辐射跃迁速率,非辐射跃迁速率接近 |
chunlinxxx 发表于 2022-9-4 03:13 有条件的话做一个时间分辨荧光应该能看出区别,因为涉及到速率和能量流动竞争机制的动力学。做不了时间分辨,做一个低温光谱也行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9-14 03:36 多谢答复,我下去试一试。我两个分子均是刚性的,其最低激发态结构与基态差别很细微,因此非辐射跃迁速率影响影响应该不会占主导。 |
chunlinxxx 发表于 2022-9-13 16:49 如果实验能单测出辐射跃迁速率,那可以比一下。不过我感觉如果两个分子的量子产率不同的话,一般更多是因为两者的非辐射跃迁速率不同,而不是辐射跃迁速率的差异。因为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很容易在不改变振子强度的情况下调控内转换速率(改变分子刚性即可),但是很难在不改变内转换速率的情况下调控振子强度(要改变振子强度必须改变激发态的跃迁密度分布,但是改变了跃迁密度分布必然会影响内转换速率)。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9-4 04:37 非常感谢。如此看来我的解释并不能站住脚。 请问有没有好的理论方法或者实验数据来解释上述量子产率的差异呢?能否计算得到荧光寿命推算辐射跃迁速率,再与实验得到的跃迁速率比较来得出一些结论呢? |
chunlinxxx 发表于 2022-9-3 20:13 如果确实符合Kasha规则,那么量子产率等于 (S1到S0的辐射跃迁速率常数)/(S1到S0的辐射跃迁速率常数 + S1到S0的非辐射跃迁速率常数),和S2态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应该是分子B的S1态比较容易发生非辐射跃迁导致的。 S2态离S1态远,意味着当激发光是S2态时,分子会多浪费入射光的一些能量。但是量子产率指的是每个入射光子产生多少个出射光子,而不是每单位能量的入射光子产生多少能量的出射光子,所以S2内转换到S1到底把多少能量转化成了热能,并不直接影响从S1发射的量子产率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9-3 15:37 非常感谢,我不是这个意思。详细说来,现有两个解构很类似的分子A, B,实验测得量子产率A大于B, 且均认为是LE态荧光和符合卡莎规则(激发谱和吸收谱相似),没有电荷转移。TD-DFT研究表明S0 to S1 (HOMO to LUMO)的振子强度对于A和B近似相等,进一步研究高激发态跃迁发现A的S0 to S2态(HOMO to LUMO+1)与S0 to S1能量非常接近,这主要是由于LUMO和LUMO+1轨道能量兼并引起的。但是对于B分子,由于S0 to S2能量与 s0 to S1差别非常远,因为LUMO和LUMO+1相差较大。那么可以是否认为前者量子产率高是由于有额外的激子从S2态经过较少的热能散失的内转换在S1态发光, 而后者因为S2态能量较高,其内转换光子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较强,导致发光效率不高,您看这解释合理吗或者您的看法是什么 抱歉引起混淆。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4 09:37 , Processed in 0.35751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