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iyuanhe211 于 2016-5-23 22:40 编辑
这份课改其实是曾经拟开设的理论化学方向*的变种,其主要导火索是我们级(本科)的年级第一(本科从蒋鸿老师,现在似乎在MIT),和另外包括我在内的两三个同学。当时的动机主要是:
一方面想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但化院有很多(对理论的)垃圾课程;想选数学、物理学院的课手续麻烦,只能做选修,我们本来选修学分就够了,所以就相当于多修了不少课程,无意义增加障碍。
另一方面本院各课程的理论水平着急:《计算化学·二》*实在是渣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无机还用了不少HSAB,结构课的量子部分混乱的一塌糊涂、和实际应用几乎没关系、老师也不是搞计算的根本讲不清楚内在意义;有机课我已经懒得吐槽了;所以希望开放一些“专业”的理论课程,提高化院学生从基础理论的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反之促进化院的各方向课程引入新的理论方法。
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份课改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稍懂加法的人就会知道,“化学基础课程”部分只有27分,而下面的课程远远超过27分。所以其实只是给喜欢理论的人多了一些选项而已。或许大家一看“必修课程”-“化学基础课程”就以为下面的这些课都要修吧,于是搞了个大新闻。
改革的合理性是自明的,且暂不论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必要性,这个改革本身只是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已。为希望接触理论的同学提供更好环境,使之可以用理论“硬课”取代曾经的《高分子化学》等半神学课程、及《化工实验》这种黑匣子按按钮的实验课,取消学这些“硬课”带来的、学术之外的制度负担。这显然是合理的。另外它也算是将来搞大学部招生的半实验性过渡阶段。
P.S. 我觉得我可以以不低的置信度说,知乎上这几个似乎进行了内情分析的答案基本不沾边(-_-)。
(*北大化学学院不分专业,分“方向”,包括化学方向、化学生物学方向、材料化学方向、应用化学方向,各方向之间课程相差很少,不需提前选择自己希望结业的方向,满足相应方向的课程需求、在毕业时直接发给相应方向的学位。)
(*《计算化学·一》是MD,《计算化学·二》是量子,《计算化学·二》不是刘文剑老师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后者个人以为极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