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程序结果是会有些差异,但一般写程序只要保证的就是再现性,至少是半定量的,并且有人做了对比https://molmod.ugent.be/deltacodesdft 。虽然由于不同的计算、数值方法(非理论级别)会有些小的差异,比如LCAO和平面波、赝势或PAW等差异,但这些误差原则上不应该出现剧烈的差异。尤其是商业程序,这个问题原则上是要保证的。保证了半定量的差异的前提下,不同计算方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k不太密集的体系LCAO方法显然非常有优势。
我不知道“DMol3是粗糙的”这个定论怎么来的(虽然几年前我曾这么认为过,因为那时候我也只会调调界面上那几个参数,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偏见,我那时候就有些偏见),这个想法太过武断,算得快不一定精度差。A吸附到B上的时候,单独计算A和B两者本来选用的参数就有差异,无论VASP还是WIEN2K都不能避免,绝大多数情况下,A单独处理面临的结果必然是大的格子以及Gamma-k,显然很多时候难保障和A-B的体系一致。同时,大量的隐藏参数在Keywords中都有说明,到底怎么计算更精确不仅仅只是程序本身,还有操作者决定(如收敛标准、稀疏矩阵等)。
目前,DMol3是有些不足的地方,因为商业化不公开源代码导致一些功能比较受限也没办法修改,比如波函数文件是不开放的,从而没法做ELF(但grd开放,可以分析AIM)。
所以,如果您真的认为那个程序不准确建议从每一步的模拟过程和计算精度仔细验证之后再下定论也不迟,当然,我们清楚地了解计算中的近似就可以避开这些“不准”(如DMol3取得是外推能量的话,展宽就不能设定的过大)。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