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尔看到一些有关导师年资多少如何影响该课题组是否一个理想的研究地点、对学生将来的帮助有多大的讨论,觉得挺有意思的。该讨论总结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 0-4年:你是开山大弟子,导师年轻,经验和实绩都少,人手也不足。你可能有很多事情都要帮忙处理,很多机会和导师一同奋斗学习。但会很忙、也较辛苦。如果导师是大老闆的课题组分出来的小老闆:可能有其他人帮忙,但刚拿到教职的有些事不能自己决定。
- 5-10年:课题组开始渐入佳境,但导师仍要努力生存。比拓荒时期多了些经验和资源,也开始有毕业生可以了解一下这组的前景。
- 11-20年:导师能生存下来这么多年,通常是是开始稳定的时期了,也有一定的实绩、资源、人脉了。而且导师还年青力壮,可以快速帮你解决问题、改文章。这可能是加入课题组的最佳时机。
- 20-30年:导师已是壮年,也有不少实绩了。他可能要开始负责管理职、或是经常获邀去各种会议。因此可能只分配较少时间在学生上,很多研究工作会开始交由组内资深成员、或分给负责小课题组的年青导师。
- 25-30年以上:无论导师是否准备退休,他的身体可能不如年轻时期了,要他帮忙可能要花更多时间。他可能是不太管学生、只偶尔指点几句的导师。若是大老闆,他大部分事情可能都由下属的年青人负责。他可能有不错的名声、积累多年(包括自己组毕业生)的人脉、有些也会当一下人生导师的。
在此好奇问问访问论坛的大家当博后/研究助理/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时,各位的导师年资多少?也欢迎讨论一下各位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