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中药方向的,硕士阶段自学的模拟和量化,也去过几次sob老师的课,现在还在中药组做计算,偶尔也搞实验,刚好跟你相反。说说我的看法,你去错地方了。药理主搞动物,跟计算关系很牵强,我看到过有加计算的,但是篇幅极小。中药方向我做的最多的计算就是药剂方向,动力学和量化都能用上,什么凝胶、低共熔物/离子液体,还有透皮递送。要么就是蛋白相关的,比如陈士林院士还有屠鹏飞老师他们组,搞中药和蛋白,这一块计算也能派上用场。生物合成我们组也有人做,说实话跟计算关系也有点牵强,感觉都在搞通路解析,计算也插不进去。个人认为中药跟计算最相关的的就是制剂+递送,或者蛋白。AI口的陈院士组有一个陈伟老师,就是搞这个的,你可以去看看人家做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怎么了解实验的老师。这块有点难评,中药+al我认为全是忽悠,自己有几个活性成分都没搞清楚,就照着化药+ai套,不可否认也有人搞出了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于初学者我觉得还是要掂量一下。还有最诚恳的建议,不要跟人合作!不要跟人合作!不然你永远都只能是共一第二或者二三四五六作,搞实验的永远都只会把你当工具人使。除非是你自己设计的课题,或者你能搞到通讯。如果你想搞博后,要么去那种干湿结合的组,要么去只有你一个人搞计算但是给你分研究生干活的组。方向的选择确实困难,保不准就掉大坑了。希望我这点经验对你有帮助。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