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gdh 于 2020-7-22 18:34 编辑
0. 前言
跨空间电荷转移的体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D和A分别是电子给体和受体。他们都连接在桥上,同时他们在空间上也靠近。
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的问题就是:
分子发生CT吸收或者发射时,有多少电荷是跨空间转移(TSCT)的,有多少电荷是跨桥转移(TBCT)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概念问题,实验上没法表征出来的。好在我们有万能的Multiwfn,可以玩一些骚操作。
于是我就用Multiwfn做了相应的分析,没想到文章发表之后有n个人问我怎么操作的(夸张),今天看到论坛还有人在发帖问。
我就把我的操作和思路分享在这里,对应的脚本也放在这。希望有兴趣的各路大神批评指正。
1. 分析思路
我认为这个TSCT,TBCT的的概念有两种:
a.分子到激发态后,电子是如何发生转移的?
电子转移的非驰豫部分,可以对应到Multiwfn 得到的空穴电子分布。
如果是这种概念的CT,那么我们可以在Multiwfn中通过IFCT方法计算电子激发过程中任意片段间的电子转移量来进行分析。
其中D-A的之间直接发生电荷转移可以看作是跨空间的,通过而D-π,π-A发生的电荷转移可以看成是跨桥的。
b.贡献了CT态的吸收或者发射的那部分电子在哪里?
如果一个分子的空穴和电子没有空间重叠,即使电子转移程度很大,可是该跃迁禁阻,无法被观察到。
换句话说,这部分的电子转移对光的吸收或者发射没有贡献。
这时候我关心的就是CT跃迁当中,对发光/吸收有贡献的那部分电子是分布在D-A之间的空间中,还是分布在D-A之间的桥上。
可以通过考察a)跃迁密度或者b)空穴电子重叠的分布来判断TS/TB的比例。
我采取的做法是:
1)计算完整分子的跃迁密度/空穴电子重叠(Sr),该部分为TS+TB之和(计算跃迁密度的方法是用Multiwfn得到该cube,然后对该cube取绝对值,然后积分)
2)然后删掉中间的π桥的波函数,重新计算,得到纯TS部分
3)1的结果减去2的结果得到纯TB的部分
当时我选择的就是这种方法,因为我考虑到一个CT态之所以能被观察到(有发射吸收),就是因为空穴电子的重叠,不然的话,叫它PET态也许更合适?
总结一下,目前算TS/TB有3种方法:
1)计算IFCT
2)计算跃迁密度的分布
3)计算空穴电子重叠的分布
我写了一个脚本能分别用上面三种方法进行分析。
2. 脚本操作说明
运行条件:a) Linux系统,或者WSL中运行windows版Multiwfn。b) 确保Multiwfn,或者Multiwfn.exe 在你的系统路径中
1.把脚本加入路径当中,并用chmod+x增加可执行权限
2.找到给体,受体,以及桥连基团片段的编号,可以参考这个视频利用gview方便地提取选定区域的原子序号。
3.在激发态计算的fchk和log文件的目录下输入(里面的原子编号是虚指):
- tstb -m td -n 1 -g 3 -d 1-6 -a 10-16 -b 7-9,17-24 XXX.fchk XXX.log
复制代码 然后等待Multiwfn分析,如果正确运行,屏幕上最后会给出分析结果(具体形式见第三部分的例子)
下面是选项的说明:
-m 选项选分析方法,默认的是td(基于跃迁密度的分析),还可以选he(基于空穴电子重叠的分析),ifct(基于片段间电荷转移的分析)
-n 选激发态的序号,默认是1
-g 选Multiwfn产生cube时用的格点,默认是3
-b 设定桥连片段的原子编号(这个没有默认,必须设)
-d 设定给体片段的原子编号(只有用ifct方法时才设)
-a 设定受体片段的原子编号(只有用ifct方法时才需要设)
3.示例
我对两个体系做了分析,结果如下:
结构图中红色的是受体,蓝色的是给体,黑色的是桥。
我把左边的例子的fchk文件和log文件放在附件中
DM-B.part2.rar
(5.98 M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243)
DM-B.part1.rar
(6 M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164)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
下面是具体的命令:
- tstb -m td -n 5 -b 1-8,10-13,33-39 -d 9,14-32,40-49,51-52 -a 53-74,76-90 DM-B.fchk DM-B.log
复制代码 如果需要算空穴电子重叠,或者IFCT,修改-m选项参数为he或者ifct就行。
这里-n 5的意思是因为我算的时候用了td(50-50), 结果前4个态都是三重态,第五个态才是S1态。
4.问题
下面谈谈这个方法的一些问题(要是没有问题,我就投Nature了),使用时务必注意:
1. 用td或者he方法时,对给体和受体上有LE成分的激发态不合适,因为LE部分会被判断为through space部分。当D和A面对面靠近时,给体上的hole和受体上的electron发生重叠的区域就在D和A之上,这和DA之上的LE态是无法区分的。
重要!如何判断LE态是否会干扰分析
观察hole和electron的分布,如果hole在受体上没有分布,并且electron在给体上没有分布。那就可以判断LE态没有干扰。一般要实现这个条件通常需要D或者A有一方和Bridge打断共轭(通过SP3碳、90度二面角、或者轨道对称性不匹配)
2. 桥的指定可能比较随意。比如上面示例中左边体系中的那个螺原子,可以划分给D,也可划分给桥。
3. 体系中存在D-B 和B-A的跃迁(B就是指bridge),在td/he方法中,这部分跃迁全部归属于TB部分。但在ifct方法中,假设D-B转移了0.4个电子,B-A转移了0.2个电子,那么through bridge转移的电子只算做0.2个,而剩下的0.2个D-B的电荷转移不考虑。这也就是上面右边那个例子中,用td/he方法得到的TS成分比ifct得到的TS成分要小不少的原因。这是这个体系中有比较明显的D-B转移,而B-A的转移很弱,这部分D-B电荷转移在td/he中被划分到TB部分了,而在ifct方法中这部分没有划分到TB部分,导致ifct中TB成分很小(如果是完整的从D到A的电荷转移,总转移量应该是1,但是注意到上图右边例子中,总转移量只有0.55。这说明很多电子不是从D到A的转移,而是转移到桥上了,或者是从桥转移出来了)
P.S. 本脚本也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IFCT分析的wrapper(虽然比直接用Multiwfn没方便多少。。)脚本没有处理IFCT的结果。但是Multiwfn的分析结果会在屏幕上打印出来,比如下图:
其中片段1就是donor,片段2是bridge,片段3是acceptor
|
-
-
tstb
4.33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147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