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中旬去开了个量子化学会,见到了很多好几个传说中的人物。
第一天邀请报告,几位年轻有为的教授谈论量化的未来。加州理工的Garnet Chan,传说中22岁博士毕业的人物,讲固体的电子相关。可以理解为用MP2,CC,EOMCC,DMRG+GTO等计算固体的可能性。后面分会有人也讲了基于VASP平面波的CC计算固体的可能性。结论似乎是,难难难难,太难了。
之后见到了前老板,感动的一塌糊涂(以及蹭了一顿饭)
Stefan Grimme也到场了,给人印象就是身高腿长,双手过膝。在听无聊的报告时打开笔记本写程序,似乎跟xTB有关。他做了个跟构象搜索有关的报告。
Peter Pulay,DIIS,解析梯度的发明人,最早提出局域相关的大牛,也到场听报告了。甚至晚上的poster,老先生都挨个看,甚至跟博士后在那里问问题。
有两个教授在会场上争论T1诊断的事,其中一个认为T1诊断现在被滥用了。
分会上有个作报告的说他开发的新方法非常好,已经投稿XXX。开完会后到家第一天,就收到XXX的审稿邀请,居然就是这个工作。
耦合簇大牛Bartlett也到了,人气场很足,一看就是Boss。
年轻的博后,无论中外,一个个干劲十足,感觉这行压力很大啊。虽然在整个化学圈子里,搞量化的比重很低,但是绝对数量还是不少的。
最后目标: 不敢奢求什么学术成就,希望能像Klaus Ruedenberg (目前99岁)那样多活几十年就行。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