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jcmwgk 于 2015-9-5 10:03 编辑
SOS方法计算NLO性质,优选基组,以及对CPDFT的一些怨念(Update 1)
最近我用CAM-B3LYP泛函,对NH3分子的NLO响应系数,借助Multiwfn,用SOS方法进行了一些测试,主要目的是想测试出该项计算中,极化函数该用多少。
在sob对原帖进行了评价后,我重新开贴吧,这次叫update 1。这update 1不但有原来的内容,也有sob提醒的内容,也有我新加入的内容。
此次测试用5种基组,Ahlrichs基组、带有aug弥散函数的Dunning基组、带有d-aug弥散函数的Dunning基组、Pople基组、sadlej基组。
介绍完毕,开始正文。
先列出测试结果:
注1:在用aug-cc-pv5z、daug-cc-pvqz、daug-cc-pv5z基组进行计算时,对氨分子进行TD计算,总激发态数目绝不止1000个。但是考虑到计算量,我只截取了前一千个激发态。
注2:def2-tzvpd、def2-tzvppd、sadlej-pvtz和sadlej+基组来自Basis Exchange,其他基组是高斯自带的。
注3:该测试结果仅对氨分子有效。我觉得以后我会去测试几个简单的共轭体系,苯甲酸(偶极矩体系)和三聚氰胺(八极矩体系)是两个不错的测试体系。
注4:动态超极化率和非线性光学响应系数的计算,用lambda=1064nm的原因是,这是最常用的激光器之一。
我的目的是:在泛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极化函数的数量,看看NLO计算到底需要多少极化函数?增加到什么程度,NLO计算结果就稳定下来,不会大变了?
我必须说,我对Pople基组的测试结果是绝望的、对Dunning基组是失望的、对Ahlrichs基组是满意的、对sadlej基组是欣喜的。
看表格吧。
(1)对于Pople基组,增加极化函数的数量,无论是alpha,beta还是gamma,我增加极化函数直到(3df,3pd),也仍旧没有稳定到某个数值的迹象。Pople基组没有d及以上角动量弥散函数,在超极化率计算上式完败的。
(2)对于Ahlrichs基组,尽管def2-tzvppd比def2-tzvpd多了近百个激发态,但是无论是alpha,beta还是gamma都没有大的变化。而def2-tzvppd比def2-tzvpd的gauss函数数量一般来说要大上15-25%呢。所以我到现在仍旧觉得def2-tzvpd够用了啊。此处@ChemiAndy @jiewei @sobereva @14xlliu @卡开发发 @我本是个娃娃 @小范范1989 @superrice
(3)对于Dunning基组来说,单说“增加极化函数数量,使得结果稳定到某个数值”这唯一目的,对于alpha的稳定来说,是aug-cc-pvdz就达到了稳定。但是beta值的稳定,要增加到aug-cc-pvqz。而对于gamma来说,似乎稳值遥遥无期!况且还要考虑到Dunning基组远大于上述两个基组的gauss函数数量。sob说由于超极化率对弥散函数很敏感,也可以同时测试下每个角动量都含两层弥散的d-aug-cc-pVnZ系列,测试发现对于alpha来说daug-cc-pVnZ系列并不比aug-cc-pVnZ系列更好,两者收敛至同一个稳定值;对于beta来说d-aug-cc-pVnZ系列意义也不大,对于gamma来说,d-aug-cc-pV5Z要比aug-cc-pV5Z的数值偏离了大概十分之一。同时,对于gamma来说,aug-cc-pV5Z与aug-cc-pVQZ差距明显,但d-aug-cc-pV5Z与d-aug-cc-pVQZ差距已经很小,似乎已经达到稳定。这说明每个角动量都含两层弥散的d-aug-cc-pVnZ系列在gamma值的计算上明显好于aug-cc-pVnZ系列。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仅仅是一个氨分子,采用d-aug-cc-pvqz和d-aug-cc-pv5z基组就分别需要近400个和近700个Gauss Func了!这在实际研究中,体系稍微变大,就无法计算了。
(4)sadlej基组的测试结果让人欣喜!作为专门为超计划率计算而设计的基组,sadlej+基组仅用130+个Gauss Func就达到了表中aug-cc-pv5z的计算水平。与aug-cc-pvtz基组相比,sadlej+基组大大简化了对s和p函数的描述,细化了对d型函数的描述,但是删除了f型函数的描述。这是否表明,在SOS(TDDFT)的NLO计算中,aug-cc-pVnZ中对f极化函数的描述事实上没有太大必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对gamma的计算,sadlej+基组仍不及aug-cc-pvtz基组,是否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在sadlej+基组中通过某些替换来实现双弥散函数的描述?当然这又不是特别必要,毕竟在实际研究中很少遇到氨分子这么简单的小分子。sadlej+基组的Gauss Func比def2-tzvpd要多一些,但是准确度却明显要好。这是个取舍问题。
(5)当我进行过d-aug-cc-pv5z基组的测试后,我的直观感受是:与其追求双弥散函数来提高这十分之一的精度,不如关注计算量是不是电脑能承受的,以及好几千个Gauss Func在一起进行SCF迭代能不能收敛的问题。此处也@ChemiAndy @jiewei @sobereva @14xlliu @卡开发发 @我本是个娃娃 @小范范1989 @superrice
以上是我的一个粗糙测试。还请各位keinsciers批评指正
----------以上是基于测试结果给出的一些东西,下面是一些前期工作的总(怨)结(念)。------------
SOS大法好!可惜对基组要求实在太高!以前我折腾CPDFT的时候,Cam-B3LYP或者LC-BLYP泛函,外加6-31+G(d)包打天下的。
然而CPDFT那是撞大运、“霰弹枪式”模拟。当年俺们优选了N的N次方个泛函也没找到较为通用的泛函(Cam-B3LYP和LC-BLYP勉强)。后来弄那个阻尼震荡,到死也找不到通用的阻尼系数计算方式来,连估算方式都欠奉。我们组做NLO模拟(CP-DFT)的人很少,基本上就是我师兄(Y. Zhang),我爱人(L. Zhang)和我自己。师兄出国后也在NLO做了一些工作,现在不做了。我有段时间没做了,现在又拾起来了。我爱人不做了。背景介绍完毕。
我们遇到了4个问题
第一,以J. Phys. Chem. C 2013, 117, 1833的Fig. 7和J. Phys. Chem. C 2012, 116, 21973的Fig. 3为例,beta的模拟,莫说数值,连趋势都做不好!superrice也说“关于beta和gamma,一般来说确实不容易模拟。碰到有的体系你会发现连正负号都是错的,根本不要说趋势了。有时候要撞上大运了,你会发现DFT居然比CCSD的结果还要好。你可以试试functional tuning的办法来算beta:10.1002/cphc.201300256 还有 10.1021/jp507226v 运气好的话能跟接近mp2的水平。”看来他的怨念似乎也挺深的。事实上superrice也多次提到所谓的functional tuning,其实还是挑泛函的代名词,仍然是“霰弹枪式”模拟。
第二,以J. Phys. Chem. A 2012, 116, 10249的Fig. 5为例,Harmonic light intens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polarization angle Ψ by polar representation的模拟,与实验值差距较大,只能给个趋势。当然,能给趋势已经不错了,superrice说“碰到有的体系你会发现连正负号都是错的,根本不要说趋势了”,这事儿我们也遇到过多次。看起来,倒是最为粗糙的FF方法反而安全??
第三,关于NLO分子材料与外加电磁场发生共振震荡。如果不添加阻尼系数,则会产生过度震荡的问题,如J. Phys. Chem. A 2012, 116, 10249的Fig. 2(b)。如果添加阻尼系数,则无法找到通用的阻尼系数计算方式来,连估算方式都欠奉。我们在ChemPhysChem 2015, 16, 1889的Eq. 6中的阻尼系数,事实上是通过拟合实验值得到的。如何通过理论方式比较准确地获得该值,尚未找到可靠方法。
第四,在ChemPhysChem 2015, 16, 1889的Fig. 6-7以及Turk. J. Chem. 2014, 38, 1046的Fig. 6(这是一篇会议论文,无论是否付费都可以点击直接下载)中,我们计算了Periodic vibra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driven by an exter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动图在此。但这是用FF方法计算得到的。我们对自己很不满。请问有什么好方法么?况且我通过外加电场以FF方法来模拟电子云密度的转移,是在用静态模拟动态过程,实质上还是多个静态过程。这种过程最让我自己诟病的是,这办法等于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无论外加电场如何变化,分子内部的电子云密度总能在一瞬间弛豫完毕,根本不需要弛豫时间”。这并不总是合理的!比如,对于1064nm的激发光源来说,分子外的外加电磁场方向的转换周期是3.5乘10的负15次方秒,外加电磁场维持同一方向的时间不超过1.8乘10的负15次方秒,再考虑到正弦函数在相当多的时候强度接近零,能明显对分子内电子有单一方向推力的时间估算为1乘10的负15次方秒算是合适的,而电子运动的速度不超过10的7次方米每秒,外层电子的运动速度甚至在10的6次方米每秒数量级,在10的负15次方秒内最多只能走一个纳米的距离。我们再考虑单个电子的运动速度必然远快于电子云整体的运动速度,电子云整体能移动半个纳米都算他移动得快了(想想气体理论中的平均自由程以及各种衍生概念,还有,每一个原子核都是电子的陷阱,电子哪儿能真的自由移动呢?此处还可以想象宏观中的铜导线中,单个电子运动速度上亿米每秒,电场移动速度就是光速,但是电子在导线中的整体移动速度只有几厘米每秒)半个纳米有多长?苯环的直径就接近半个纳米了吧(此处用电子云密度等值面的方法确定分子直径而不是H到H原子核的距离)。所以“无论外加电场如何变化,分子内部的电子云密度总能在一瞬间弛豫完毕,根本不需要弛豫时间”并不总是合理的!它的合理区间应该是激发光的波长超过2000nm甚至更长的波长!但是我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它!
话说我这么坦诚地袒露自己当前工作的不足,不给个威望值啥的鼓励下如果点进来的人不幸发现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就当我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好啦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