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篇文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time gap的。实际计算时,轨线的起点是在过渡态附近采样得到的,然后开始跑,整理数据时大体上按照从反应物到产物的顺序,按照微观可逆性原理,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从第1580页右下角开始,可以看出,跑了77条轨线。Figure 4c中,轨线被分成了两类,总数确实是77条,但time gap是拿Figure 4c中的124 fs加上114 fs,得到238 fs。124 fs对应的是37条轨线从反应物到过渡态的时间的中位数,但这37条轨线并没有往另一个方向跑,从文章中无法知道这37条轨线中有没有recrossing。类似地,114 fs是40条轨线从过渡态到产物的时间的中位数,这40条轨线也没有往另一个方向跑,从文章中无法知道这40条轨线中有没有recrossing。我记得Daniel A. Singleton在J. Am. Chem. Soc. 2020, 142, 29, 12865–12877中是从过渡态附近采样,然后往两个方向跑,数据处理之前丢弃发生了recrossing的轨线。我不知道这篇文章里面的124 fs能不能和114 fs相加,我觉得过渡态附近没有什么局域的极小点,即使通过后续的计算确认没有recrossing发生的话,124 fs和114 fs的误差也不小,而且也没有谁能保证相加后误差会抵消。再加上一般都认为enhanced sampling里面对过渡态在free energy surface上的定位能达到的精度不如对局域的极小点的定位的精度,从这么一个粗糙的过渡态开始跑的话,总会有一定比例的recrossing发生的(Daniel A. Singleton的文章中报道过这种情况),误差就更大了。如果要得到time gap的话,应该把这77条轨线再往另一个方向跑,这样做的话,整理数据时,就可以确认有没有发生recrossing,整理完数据之后,把发生了recrossing的轨线丢弃,然后定义一个标准,代表着反应物和transition zone的分界线,再定义一个标准,代表着transition zone和产物的分界线,然后把两个分界线对应的时间相减,得到time gap。这样做的话,误差肯定会小一些,这也是Daniel A. Singleton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从文章的Supporting Information里面的CP2K的输入文件可以看出,跑metadynamics时用的collective variable是两个coordination number,但正文里面的free energy surface中的collective variable却是两个键长。文章中似乎没有提到怎样进行了这个转换。真的要这么转换的话,我觉得要先确认一下轨线是不是充分采样了不同的键长对应的构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