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发发老师逐条解答!学到了很多!
关于“表面能”的讨论,我觉得问题在于两个方面:
1、表面能的定义。我之前帖子所说的“slab模型弛豫前后能量的变化是表面能”确实有不妥,还应加上“单位面积”这一条件,不过对于同一研究体系,不知是否可以直接比较能量的差异?
2、对称slab模型和非对称slab模型。对于这两种模型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对称slab模型是关于模型中心某个面对称,也就是slab上下面都是研究对象——“表面”,故在计算表面能时“固定模型中心处几层原子模拟体相,上下方的原子允许弛豫”,而非对称slab模型——也就是我用的结构——需要“固定底层原子,上层原子允许弛豫”。所以我的理解是,用slab模型模拟表面然后研究吸附时,选择性弛豫原子(固定底层和弛豫上层)是必要的,只不过根据所用的slab模型的对称性来选择相应的方式,九楼帖子中老师说的“弛豫整个slab”会导致弛豫后整个slab模型与实际的表面会有较大偏离,当然前面所说的slab模型也不是和实际情况完全相符,但应该是比弛豫整个slab来的合理一些?想听一听发发老师和九楼老师的看法~
谢谢!
下图是《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中文版中有关非对称slab模型的部分。
|
-
slab模型.jpg
(185.9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57)
slab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