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课的时候,出勤率不高,很多人说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我突发奇想,设想了一种新的大学学制,大家看觉得怎么样?
进入大学。大学不分专业。每人拿到一本厚书,就是本校各个专业的介绍,和各专业的毕业要求。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吧,里面列出70门课程,在大学期间选了这70门课,并且通过考核,就能得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
许多专业课程有先修课程,比如,不读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就不可能去学习结构化学。这样一来,各个学院给出课程培养计划的时候,就直接列出各个课程的前后相继关系就行了。
课程可以替代。比如应用化学专业要求较高,需要微积分B级,市场营销专业要求较低,只需要微积分C级,那么,如果你修习了微积分B级,可以不再修习微积分C级而直接被市场营销专业承认。但是,如果你修习了微积分C级,虽然可以被市场营销专业承认,却不能被应用化学专业承认。
弹性学制,短不设限,长则6年。6年还没拿到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位,肄业吧。
问题1:每年,某些专业会非常热,授予非常多的人数;某些专业会非常冷,每年没几个毕业生。有问题吗?我觉得没问题。过几年,某些专业缺人,供不应求使得它收入上涨;某些专业过热,供大于求使得它收入下降。就让市场去调节吧。当然,政府也要适时发布准确的就业状况(这事儿不能糊弄了)。
问题2:每个大学都有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这样一来,优势学科会得到大量学生的青睐,弱势学科就惨了。我觉得没问题。可以把弱势学科的学院改成研究院,甚至就让它自然消亡吧。这也是个优胜劣汰。
问题3:有些人压根什么都不想学。6年只修习并通过了20门课程,完全不能获得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位。那就让他肄业吧。这也是个优胜劣汰。
问题4:假如,你特别强大,在大学期间修习了160门课程,且符合三个专业的学位授予要求,那么毕业的时候直接获得三个学位就行了。假如,有人虽然修习并通过了100门课程,但是不符合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位授予要求,那么他就没学位了。这说明这人没有计划性,没有学位是活该。这也是个优胜劣汰。
问题5:我一直在提学位的事儿。其实我想的是淡化学位。上大学,不再是以获得某个学位为目的,而是以获得哪些知识为目的。对于像海淀区这种高校云集的地方来说,还可以鼓励串校听课,尤其是学院路这块儿,号称八大院校呢,什么专业找不到哇!
问题6:学生怎么治理?我觉得大学一直有个不好的倾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我觉得应该无为而治。只要不犯法,爱干啥干啥。愿意吸收科学知识的学生,给他足够多的学习锻炼机会。而另一个极端,除了玩游戏没有任何其他兴趣的人呢,由他去,社会大学会教育他的。如果将来游戏玩儿的特别棒,参加国际大赛拿奖呢,我觉得他也是杰出校友。如果他碰了壁,幡然悔悟,也欢迎他回到大学重新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