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eefly 于 2022-12-21 09:02 编辑
在论文中总结和讨论前人结果的时候,发现出问题最多的就是国内同行的文章,即便发在所谓“顶刊”的也不靠谱。以下例子都涉及到大课题组或者老资格,略去了论文的细节。
- 一个20年前预测的化合物,不久就被动力学模拟否定了,而两三年前某课题组发的论文还在正面引用。
- 某个小分子,九十年代发表的很多文章都预测了弯曲的结构。十多年后,国内某课题组对这些文献视而不见,仍然按照线形直链去算。幸好发在本校的学报上,没丢人到国外去。
- 一个与催化有关的小分子,很多理论和实验的文章讨论过它的基态自旋多重度,有三重、五重两种可能,最后在2000年左右确认是三重态。过了十年,国内一课题组非要按照闭壳层单态去算,并且引用三重态的文献作为支持。另一个问题是,他们的结果重复不出来。
- 某人读大学的时候可能结构化学/光谱学/群论没学好,光谱项符号不会标,在最近10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应物/产物中遇到双原子分子,不论什么样的电子组态,一律标记为Σ+。于是一篇文章里出现各种自旋多重度的Σ+。
胸闷,憋气,这就是读某些论文的感觉。“读我的论文,让你心肺同时衰竭,彻底去世!耶!”(熊凤山)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