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jc 于 2022-12-24 23:49 编辑
0. 序言 笔者是本科学生,在课业之余学习了卢天老师的初级量子化学培训班;在学习完IRC之后,笔者打算利用培训班里学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对卤化氢和烯烃的加成反应的特征进行了定量的验证性理论计算,以期解释通过实验和定性理论归纳出的结论,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吝赐教。 1. 摘要 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于1870年通过大量实验事实提出了“马氏规则”——当卤化氢和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氢总是加在氢原子数目多的碳原子上(氢上加氢)。但根据有机化学理论,此类亲电加成反应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可见此类反应以碳正离子为中间体,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而烷基作为给电子基团,可以有效稳定碳正离子;而卤素作为吸电子基团,使得碳正离子更不稳定。因此,只有在碳原子连接给电子基团时才遵循“马氏规则”。 受限于时间和计算设备,本实验仅验证在连接有给电子基团时的反应特征(单甲基取代烯烃和二甲基取代烯烃的马氏/反马氏加成),计算结果证明此类反应遵循“马氏规则”。下面示出四个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 计算方法 (1)在优化过渡态、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IRC时采用M062X/def2SVP(由于反应涉及卤原子,应该尽可能充分描述卤键,故用M062X)。 (2)在计算单点能时应该比几何优化和IRC的级别高,故采用B2PLYP/cc-pVTZ。 3. 计算结果 4. 结论 在有给电子基团存在情况下,马氏加成的正反应能垒低于反马氏加成的正反应能垒,说明马氏加成更容易发生,此类加成反应遵循马氏规则,定性的解释是是给电子基团能够有效稳定碳正离子;而且随着给电子基团数目的增多,马氏加成的正反应能垒就越低于反马氏加成的正反应能垒,而且马氏加成反应放出的热量也大于反马氏加成,在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更有利于马氏加成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