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标题,这是一个应该发布在 简单量子化学问题答疑专帖 里面的内容。
但是这个真的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且困难,所以就单独发帖了。
还请大家多多提自己的看法。
曾经一个交流群里面的一个搞计算的博士问我:为什么我的体系设置自旋多重度为1总是报错,设置为2的时候就能运行?
那人没在群里发言过,就是逮着谁正在群里说话就直接问了。
和他聊了半天才知道,他不知道啥是自旋多重度,就是每次计算都写1就能算,MS……
这个对自旋多重度很懵的状态应该很多没系统学过量化的人都有。
这个真的很基础很重要,但也确实不好办。
我目前对自旋多重度的了解有下面这些。
1)自旋多重度=阿尔法电子数-beta电子数+1
2)不同自旋多重度下优化体系能量,能量最低的对应基态自旋多重度。写错了自旋多重度算出来的情况是激发态的。
3)体系总电子数是奇数,必定是有单电子,自旋多重度是偶数。偶数时自旋多重度为奇数。
个人的感受
1)普通有机分子真的好算
2)涉及到轨道简并,自由基什么的,就开始头疼了
3)过渡金属就是噩梦,多个过渡金属的配合物更是噩梦中的噩梦。
我的解决方法
1通常算有机分子很简单直接就过去了
2自由基,酸根离子之类的,也还能够正常想出来
3遇到过渡金属的元素,就只能从1,3,5,7 ......这样开始算了,基本都是算个大概10个不同的选择才放心(请原谅我的笨拙,因为真的只会这个了,在我理论知识判断不了的时候。我的大部分计算机时都是浪费在这个上面。)
4有位大神和我演示过晶体场论判断自旋多重度的例子,但是限于知识限制,我并没有办法举一反三。
我想寻求大家的解决途径,你们是怎么设定的,有什么技巧吗?
我想象中的是,大家仔细分析了每个金属的成键方式,画出了轨道图,然后计算出自旋多重度是多少。
对于还有多个金属原子的分子 如果用我的笨办法找自旋多重度,那么自旋多重度会随着过渡金属原子数量的增多而需要尝试更多种的自旋多重度吗?(这句描述很生硬,不知道是不是很影响理解)
那些伪创新文章,动辄就用第六第七周期的元素来强行制造新意,真的好奇他们是如何找到的。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