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ecue 于 2016-11-22 03:55 编辑
你的体系很理想哈,不错不错。我们实验上用的体系就比较复杂,理论算一下往往越算越confusing了,呼呼。
Adiabatic 和 non-adiabatic 有多种相关但区别很微妙的含义。从根本上说,量子力学里 adibatic 的意思是缓变的,所谓“缓”的意思是,外场变化足够慢,以至于体系每一时刻的“不含时薛定谔”的本征态,都可以良好定义。这也经常翻译成“绝热的”。对于量子化学体系,所谓的“缓变”,就是原子核(作为外场),它们的运动速度比电子运动速度慢很多,所以可以在任意时刻应用“波恩-奥本海默”近似。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热致电子传递的整个过程中“势能面”总是良好定义的,而且永不交叉。——一般来说,电子传递一开始总是在一个非简并的基态吧?那么只要符合“原子核总是运动的足够慢”的情况,我们就有“量子绝热定理”保证,这个体系将一直处于基态,而不会跑到激发态去!
理解了 adibatic,也就理解了non-adiabatic。简单的说,既然adibatic是无交叉点,那non-adibatic显然就是有交叉点的了。当然你细想一下这其实有些问题:所谓的“交叉点”,本来就是定义在“势能面”上的。而按照上面的说法, adiabtic 情况才有良好定义的势能面,那non-adiabatic情况下,BO近似就失效了,电子和原子核强烈耦合在一起(vibronic coupling很大),根本就没法定义“势能面”,又如何定义“交叉点”呢?——没错你可以强行把原子核固定住计算电子态,但是按照Marcus的理论,你将得到两个完全简并的电子态:电子传递前和电子传递后。但是,如果真的是完全简并,那这两个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完全是零。如果用微扰论算一下,这就完全不可能发生电子传递。实际上,由于 adiabatic states 是能量本征态,也就说是哈密度算符(SCF平均场时就是Fock算符)的本征态,你如果硬去算它们之间的 electronic coupling (<S0|F|S1>),结果总是零。
看到这里你就可以去看 Van Voorhis 那篇综述了。那篇文章告诉大家,人们早就发现,虽然BO近似会失效,但是因为量子力学的基可以随便换,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组基来描述系统状态,使得这组基中每一对基的vibronic coupling尽可能的小。那么,在这组基中,我们就总能定义势能面,“交叉点”也就终于可以明确定义了。这组基就是所谓的“diabatic states”。所以你看,真正交叉的其实是diabatic 的势能面。diabatic势能面和adiabatic势能面在基态和激发态差别很大的时候区别非常小。只有在“交叉点”附近才有较大区别。在交叉点时,两个diabatic states由于他们之间的coupling,发生了等能量的跃迁,也就是电子传递。而 adiabatic 势能面并没有交叉,相反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异相当于两个diabatic states之间electronic coupling的两倍。
现在,你也许会问,按照以上的推导,一切电子传递似乎都可以在diabatic states的视角中描述,一切电子传递都只在 diabatic 势能面的交叉点发生,为什么还要分为non-adiabatic和adiabatic呢?其实我们必须指出,所谓diabatic states并不是能量本征态。这意味着,假如electronic coupling很大,也就是在基态和激发态能量分得很开, adiabatic 势能面可以良好定义的情况下,所谓的“diabatic states”将完全不能描述真实的物理状态!——因为这时体系必须满足量子绝热定理,一个良好的近似状态必定是不含时薛定谔方程的本征态(能量本征态),或与之足够接近。也就是说,在经过交叉点之前,已经发生了部分的电子传递(比如说可能达到了“桥”的某一位置了),但这并未在diabatic picture中体现,所以按照diabatic picture进行的计算,很可能就出现了偏差。也许有人会说,能量本征态也并不比叠加态更“真实”,而diabatic state又可以看做基态和激发态的叠加态,怎么就“不能描述真实的物理状态”了呢?我的理解是,单纯的看某一个叠加态,它确实可能在假象的“圆锥交叉点(conical intersection)”处出现。但是,假如系统的初态就是基态和激发他差别很大的热平衡态开始的,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初态为50%基态,50%激发态叠加态的概率几乎为零,几乎所有的初态都是基态。那么,如果体系满足量子绝热定理(也就是adiabatic electron transfer),初态如果是基态,在“圆锥交叉点”的态,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基态,而不是50%的基态与50%激发态叠加形成的一个diabatic state。
所以,non-adibatic过程确实是diabatic states的electronic coupling比较弱的过程。但是要注意,"adiabatic"这个词本身并不是“强耦合”的意思。实际上假如只考虑“vibronic coupling”,adiabatic 描述反而要求这种耦合很弱。
还有,adibatic 虽然是“缓变”,但是adiabatic electron transfer的速率一般比non-adiabatic electron transfer快很多。因为实验测定的电子传递速率是一个宏观量。对于单次electron transfer,虽然adibatic ET比non-adiabatic ET的耗时要多,但是adiabatic ET的“成功率”比non-adiabatic ET要高非常多。也就是说,虽然adiabatic ET微观很慢,但是很容易发生,non-adiabatic虽然“快”,但是极其罕见。总的效果就是,adiabatic ET在宏观上的速率要快很多。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