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问题涉及到一些从实际到模型上的概念,是我自己的一些总结,不妨参考一下。
1、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
实际上“真实”的体系并不需要所谓的真空层,比如cluster(0-D)就应该像Gaussian里面的模型,而Surface(2-D)应该只是在xy方向延伸,z方向也应该是开放的。
但实际计算有以下两种情形:
(1)平面波方法只能对3-D边界系统才能够使用(如vasp,因为平面波只能在方盒子里面归一化,有些LCAO程序因为采用了Ewald求和计算静电势也被如此限定,如DMol3),所以只能采用一种近似的方案,即在两个Slab中插入有限大小的真空,这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模型。
(2)对于分子体系,LCAO方法可以按照与Gaussian一致的方案处理,而平面波方法处理分子体系仍然需要一个盒子,这相当于在xyz三个方向都加上了真空。引入Ewald求和的前提是静电势是周期性的,如果分子或者表面有偶极矩,那么相邻的两个格子就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非真实的,一种近似的处理方案就是进行偶极校正。
2、上面的“真实”用了个引号还是有原因的,因为是从模型的角度,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晶体(大尺寸的单晶除外)实际的表面也并不是理想中的平面(原子力显微镜很容易看到这种不平整)。实际上晶体是一颗颗晶粒构成,晶粒之间相接的就是晶界,而晶粒单独暴露在外面形成的就是我们所谓的表面,同一个晶粒可能会暴露出几个不同晶向的表面。模型上考虑,每个晶粒及其暴露的表面实际上比原子尺度还要大得多,所以一般把一个晶粒近似为一个无穷延伸的3-D系统,而一个表面则近似为无穷延伸的半无穷高2-D系统。这样来看,一些纳米粒子显然就不能这么处理,否则尺寸效应就会被忽略。
真实情况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表面暴露在外,一般应该是稳定的表面比例较高,有时候会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于一些表面反应的体系,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些特定表面的活性,或是实验上对表面做特殊处理,就需要研究特定的表面。
3、原则上需要优化晶胞,一般晶格稳定条件其中两个就是p=dE/dΩ=0以及无虚频,理论值很可能与实验值有些差距,但不太大,如果差距很大则应该考虑换个泛函或更高阶的修正了。
理论和实验懂得比较有限,表述不周的地方就望各位前辈批评指正了。 |
评分 Rate
-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