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找回密码 Forget password
 注册 Register
Views: 22309|回复 Reply: 20
打印 Print 上一主题 Last thread 下一主题 Next thread

[综合交流] Marcus理论中重组能的计算问题

[复制链接 Copy URL]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最近阅读了sob老师有关内重组能计算的内容,以及论坛上的一些帖子,对内重组能的计算仍然有些疑惑,希望得到大家指点:
1. 博文(http://sobereva.com/330)中提到的用四点法计算内重组能,说明时提到“中性状态”、“阳离子状态”,推测应该是形如A → A^+ + e的反应。而帖子(http://bbs.keinsci.com/thread-19155-1-1.html)中又提到对于这样的反应采用两点法,对于双分子之间形如A + B → A^+ + B^-的电子转移反应采用四点法。我感觉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会是不一样的,两点法计算的结果应该只是弛豫能,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又应该如何选用计算方法;
2. 由此得出另一个问题,如果采用四点法计算内重组能,对于双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博文(http://sobereva.com/330)所说的E1点是否应该是两个分子各自基态的能量之和,同时E2是各自经历垂直过程后的能量之和,E3和E4相仿;
3. 对于用隐式溶剂模型算外重组能的情况(http://sobereva.com/333),需要考虑非平衡溶剂效应,那么在计算内重组能的时候,各点的计算应该1).不考虑溶剂效应;2).考虑平衡态溶剂效应;3).考虑非平衡态溶剂效应,哪个是正确的呢;
4. 对于四点法,正逆反应的重组能应该是一样的(?),因而根据Marcus方程,速率常数的差别只源于正逆反应Gibbs自由能变的正负号差异?


感谢!

49

帖子

0

威望

1369

eV
积分
1418

Level 4 (黑子)

2#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16:33:53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1. 四点模型的文献,建议读一读Nelsen的文章(及其引用文章)
S. F. Nelsen; S. C. Blackstock; Y. Kim J. Am. Chem. Soc. 1987, 109, 677.

2. 分子间电子转移,要看你的分子之间距离或者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理论上讲,可以分开来算,也就是说,每个分子片段都用四点模型计算基态和得/失电子态,然后总的重组能加和。但是分开算的方法会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部分,所以严格来说需要放在一起算。总体算电子转移的话,比如激发态电子转移的D-A模型,使用TDDFT很难定义电荷分离态,可以使用碎片分子电荷近似,或者限制密度泛函CDFT都可以。

3. 溶剂介电常数比较大的时候,还是非平衡溶剂模型更准确,只有溶剂介电常数小的时候,才不考虑溶剂效应或者其他近似。

4. 正逆反应涉及的势能面大概率是不同的, 所以重组能也大概率不同。
根据Marcus方程,除了delta_G, 内、外重组能,还要考虑态态耦合强度,也就是 H_ab。根据具体反应的不同,有时候还要考虑核隧穿的影响。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4
eV +13 收起 理由
Reason
Liangwudi + 2 谢谢
Senses_Y + 5 好物!
Kalinite + 3 赞!
sobereva + 3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3#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21:50:20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本帖最后由 Kalinite 于 2021-2-7 23:11 编辑
smooth85 发表于 2021-2-7 16:33
1. 四点模型的文献,建议读一读Nelsen的文章(及其引用文章)
S. F. Nelsen; S. C. Blackstock; Y. Kim  ...

感谢您的指点!
我看到有两种形式的Marcus方程:


后者应该就是您第4点提到的,涉及耦合强度的形式。这个耦合强度是<a|H|b>吗,要通过何种方式计算呢?
我想的是计算出重组能后,用上面这个式子算出活化Gibbs自由能,然后代入TST的公式计算速率常数,不知道可不可行。
————————————————————
我读了您推荐的文献,里面Figure2提到的是一个形如A + A+ → A+ + A的反应,因而是四点法。如此的话,假如我要计算A→B两个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并且暂且不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话,应该是分别对A和B做两点计算,算A垂直电离后的E1和A+平衡结构E2的差值,和B垂直电子亲和后的E3和B-平衡结构E4的差值,再加和是内重组能,总的是四点?
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

49

帖子

0

威望

1369

eV
积分
1418

Level 4 (黑子)

4#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22:46:18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7 21:50
感谢您的指点!
我看到有两种形式的Marcus方程:

TST 理论适用于强耦合体系,化学反应有着明确的定义反应坐标,比如质子或者基团发生了明确的迁移。对于电子转移,特别是有机分子体系的电子转移,一般属于弱耦合体系,反应前后结构变化不大或基本没变化,反应坐标不清晰,更适合用Marcus理论解释。
H_DA对应着电子转移前后两个态的耦合强度,一般常用的就是两态模型方法(当然最近的文献也有基于三态的模型),常见的是generalized Mulliken–Hush (GMH) model,它有很多衍生模型,可以参考Chao-Ping Hsu的相关文章,在Q-CHEM软件里有现成的方法。当然,如果电子转移前后自旋态发生了变化,就是常见的spin-orbit coupling了, 这种的话很多软件可以做。卢老师的帖子可以参考。

第一个公式我看不到,不知道是不是网速的问题。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5#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smooth85 发表于 2021-2-7 22:46
TST 理论适用于强耦合体系,化学反应有着明确的定义反应坐标,比如质子或者基团发生了明确的迁移。对于电 ...

我又重新检查了一下,现在应该能看到第一个公式了。
相关文章我后续再看看。
我们组没有买Q-CHEM软件,这个还可以通过其他程序实现吗?soc的计算我最近也在看卢老师的文章,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几乎所有的资源,包括DALTON之类程序的例子,都是讨论的Sn-Tn之间的旋轨耦合,目前是还没有程序实现二重态-四重态之间的计算吗?

感谢您的耐心解答!

49

帖子

0

威望

1369

eV
积分
1418

Level 4 (黑子)

6#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23:36:11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7 23:10
我又重新检查了一下,现在应该能看到第一个公式了。
相关文章我后续再看看。
我们组没有买Q-CHEM软件, ...

第二个公式是Marcus经典模型

二重态和四重态的耦合,Molpro是可以做的,Molcas应该也可以,有molcas的免费版本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的软件没有去细究,建议看看Tetsuya Taketsugu的文章。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7#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2-7 23:52:42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smooth85 发表于 2021-2-7 23:36
第二个公式是Marcus经典模型

二重态和四重态的耦合,Molpro是可以做的,Molcas应该也可以,有molcas的 ...

好的,我去看看。
感谢您提供的信息!

1万

帖子

0

威望

7393

eV
积分
18146

Level 6 (一方通行)

8#
发表于 Post on 2021-2-8 10:31:2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7 23:10
我又重新检查了一下,现在应该能看到第一个公式了。
相关文章我后续再看看。
我们组没有买Q-CHEM软件, ...

BDF也可以做,而且可以在TDDFT级别下做,其他很多程序只能在CASSCF、CASPT2、NEVPT2等级别下做,对于比较大的体系会跑不动。
电子转移的耦合矩阵元用BDF也可以算,用的是frozen density approximation,比GMH准。
http://182.92.69.169:7226/Introduction,获取BDF需要向刘文剑老师发邮件获取许可,之后可以免费下载。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2
eV +5 收起 理由
Reason
Kalinite + 3 赞!
smooth85 + 2 赞!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9#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2-22 23:58:25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电荷分离态是否可以认为也属于体系在当前结构下的一个激发态?
如果可以的话,是否可以这样:在NWChem中确定基态结构下电荷分离态和基态的能量差,再同级别做一次TDDFT,找到能量一致或很接近的激发态,从而将电荷分离态与一个激发态对应上,然后就可以利用Gaussian、Dalton之类软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9

帖子

0

威望

1369

eV
积分
1418

Level 4 (黑子)

10#
发表于 Post on 2021-2-23 10:14:5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22 23:58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电荷分离态是否可以认为也属于体系在当前结构下的一个激发态?
如果可以的话,是 ...

电荷分离态的确可以看做是一个激发态。
从物理模型上是可以这么做,但是在DFT/TDDFT做化学结构的计算时,很难得到理想的(与实验观测一致的)态,大多是因为传统杂化泛函的原因。可以试试长程泛函,比如wB97XD, LC-wPBE等。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11#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2-23 16:42:33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smooth85 发表于 2021-2-23 10:14
电荷分离态的确可以看做是一个激发态。
从物理模型上是可以这么做,但是在DFT/TDDFT做化学结构的计算时 ...

我用Multiwfn的IFCT考察了一下缔合物的转移电量,有一个体系达到0.97,我觉得据此应该可以确认是CT态了,其他几个激发态基本上都在0.5以下,毕竟真正转移量=1的CT态在实际的缔合物体系里也应该是不存在的吧。就是不知道这么做的话审稿人会不会有意见。

1万

帖子

0

威望

7393

eV
积分
18146

Level 6 (一方通行)

12#
发表于 Post on 2021-2-23 17:35:4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22 23:58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电荷分离态是否可以认为也属于体系在当前结构下的一个激发态?
如果可以的话,是 ...

不要从能量判断,要从前线轨道成分、NTO或者密度差图来判断。
如果激发态比较密,从能量判断会非常不靠谱,有可能对应错。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19

帖子

0

威望

829

eV
积分
848

Level 4 (黑子)

13#
发表于 Post on 2021-10-11 15:40:20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Kalinite 发表于 2021-2-7 21:50
感谢您的指点!
我看到有两种形式的Marcus方程:

您好,抱歉打扰了。想请教一下A和B之间的电子转移是您说的“应该是分别对A和B做两点计算,算A垂直电离后的E1和A+平衡结构E2的差值,和B垂直电子亲和后的E3和B-平衡结构E4的差值,再加和是内重组能”,还是“对A进行四点法计算,对B也进行四点法计算(http://sobereva.com/330),然后把分别得到的A和B的重组能相加”?

170

帖子

2

威望

1734

eV
积分
1944

Level 5 (御坂)

14#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1-10-13 01:43:06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Vincentears 发表于 2021-10-11 15:40
您好,抱歉打扰了。想请教一下A和B之间的电子转移是您说的“应该是分别对A和B做两点计算,算A垂直电离后 ...

我是按照前一种方法做的。

24

帖子

0

威望

179

eV
积分
203

Level 3 能力者

15#
发表于 Post on 2021-11-8 17:43:33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读了各位有关与计算重组能的帖子和回复,特别是社长关于四点法计算重组能的博文,依旧存有一些疑惑。
如果把问题限定为,如果求得在S1=>T1系间穿越的重组能,那么应该是采用四点法计算,还是直接在T1构型下求得E(S1)-E(T1)即可?
以下图文中的算法是否与四点法求解重组能有矛盾的地方呢?因为如果如此计算的话,重组能只是四点法的一半。但是但就Marcus描述的重组能而言,这种方法应当是正确的。对于这两种方法的物理基础,非常期待一个解答。提前感谢。

本版积分规则 Credits rule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21:57 , Processed in 0.19928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turn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