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找回密码 Forget password
 注册 Register
Views: 1076|回复 Reply: 33
打印 Print 上一主题 Last thread 下一主题 Next thread

[新手求助] 复合物优化采用6-311+G(d),后续计算单点能和结合能采用ma-QZVP基组,可以不考虑BSSE吗

[复制链接 Copy URL]

5

帖子

0

威望

71

eV
积分
76

Level 2 能力者

本帖最后由 故1996 于 2025-4-24 10:31 编辑

新人求教:
这几天看了sob老师的关于泛函的选择http://bbs.keinsci.com/thread-536-1-1.html,泛函的切换http://sobereva.com/415以及基组的选择http://bbs.keinsci.com/thread-3545-1-1.html相关的帖子,以及一个关于实际计算例子的问题http://bbs.keinsci.com/thread-12773-1-1.html,这个帖子感觉对我很有借鉴意义。
这是我的计算:
一.  我想要计算 16烷基磺酸根与4个水分子之间的结合能,水分子是随意放置子磺酸跟周围的,整体构型首先进行了结构优化(opt geom=cartesian freq B3LYP/6-311+G(d) EmpiricalDispersion=GD3BJ
)16烷基磺酸跟是负一价的采用了弥散,单点能的计算采用的是# m062x/ma-QZVP empiricaldispersion=gd3 geom=cartesian,然后打算分别计算16烷基磺酸根、4个水分子在构型中(坐标不变)的能量。进行 E(结合)=E(总)-E(16烷基磺酸根)-E(4个水分子)。想通过计算得出,水分子与16烷基磺酸的结合能。
  • 按照之前看的帖子,优化采用B3LYP/6-311+G(d),然后能量采用m062x/ma-QZVP,这样计算更能节省成本并提高精度,不知我这么理解是否正确,基组选择是否正确?
  • 单点能计算采用的是m062x/ma-QZVP,之前我计算采用的是ma-TZVP,但是后来考虑到BSSE校正,没太整明白操作,索性采用ma-QZVP计算各部分能量,是否可以这样采用4-zeta级别,因为之前优化结构时采用6-311+G(d),对后续能量计算采用ma-QZVP有没有影响?(一个是3-zeta级别,一个是4-zeta级别,我不知基组级别应不应该保持一致,我的理解是基组级别增高,计算更加准确)。
二  在 16烷基磺酸根与4个水分子的基础上我在构型中增加了一个Na离子和一个Cl离子,整个体系的还是负一价。
想要得出,加入NaCl后,水与NaCl组成的基团与16烷基磺酸根结合能的变化情况,想要验证加入NaCl后基团是否更容易与16烷基磺酸根结合了(结合能降低),是否可以这样进行结合能比较,比较水团簇与16烷基磺酸根的结合倾向。(Na离子和Cl离子的放置也是随意放置的,同样采用了上述计算方式,先优化后单点能计算,基组相同。)


这是优化后的构型图(优化过程中加了geom=cartesian)


水.png (31.87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47)

无NaCl

无NaCl

水 NaCl.png (29.65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46)

有NaCl

有NaCl

EnergyT7014H2OVacuum.gjf

4.04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2

无NaCl

EnergyT7014H2OVacuumNaCl.gjf

4.17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1

有NaCl

1万

帖子

0

威望

8978

eV
积分
20723

Level 6 (一方通行)

2#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11:01:0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水加得太少了,至少要把Na和Cl包一层才行。此外必须做构型搜索,只做结构优化是不够的。
不校正BSSE是可以的
Zikuan Wang
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员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XW6C6e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4540-8734
主页:http://www.qitcs.qd.sdu.edu.cn/info/1034/1702.htm
本团队长期招收研究生,有意者可私信联系

882

帖子

3

威望

1668

eV
积分
2610

Level 5 (御坂)

傻傻的木瓜

3#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11:13:4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高级别基组当然结果比低级别好,但代价就是计算耗时更长,这体系也不小了,Windows版Gaussian才给16核12 GB内存的话算着会有些吃力。

https://gaussian.com/geom/没看到geom关键词有什么cartesian选项。

如果“想要验证加入NaCl后基团是否更容易与16烷基磺酸根结合”对应的操作是指往烷基磺酸盐的水溶液里加NaCl,至少应该加隐式溶剂模型来表现水环境而非用真空。(真空和溶液也会对磺酸根的长链烷基的构象有重要影响哦。)楼上说到水分子太少这点,考虑到氯化钠在水溶液里应该是电离并分别形成水合离子的样子,用比如[Na(H2O)6]+这样的离子构建体系才合理。
√546=23.36664289109

214

帖子

0

威望

889

eV
积分
1103

Level 4 (黑子)

4#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13:22:4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BSSE看sob博文就行 操作挺傻瓜的
或者用orca multiwfn一键生成inp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1 收起 理由
Reason
故1996 + 1 赞!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5

帖子

0

威望

71

eV
积分
76

Level 2 能力者

5#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20:38:38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wzkchem5 发表于 2025-4-24 11:01
水加得太少了,至少要把Na和Cl包一层才行。此外必须做构型搜索,只做结构优化是不够的。
不校正BSSE是可以 ...

你好,老师本,我是做缓蚀剂方面研究的
我其实实际环境是在油溶液中,探究NaCl溶液浸入油溶液中,与16烷基磺酸根形成反胶束。与未加NaCl,单纯是水分子与16烷基磺酸根形成反胶束,之间结合能之间的差别。
之前计算是存在溶剂模型的,但是遇到了几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把改用了真空环境:
  • 之前4个水分子+16烷基磺酸根结构优化,采用的是#p opt freq b3lyp/6-311g(d) scrf=(solvent=n-hexadecane),(n-hexadecane是一种长链烷烃,介电常数是2.0402,采用他的原因是这个最接近油溶液中溶剂的介电常数)第一次计算报错加了geom=cartesian解决了坐标问题,第二次报错一直不收敛,添加了int=acc2e=12,也没收敛,所以采用了真空模型,发现真空模型成功了,现在在考虑是不是要加入溶剂模型。收敛问题一直没解决,担心审稿人问溶剂模型的事。相比于真空环境,加入溶剂化模型不收敛的原因是不是在于加入的溶剂模型介电常数太低(2.0402)所致呢?
  • 采用4个水分子是因为,有一个跟我方向相关的研究,他们发表的论文就是采用的4个,因为想参考他们的工作,所以也采用了4个。并没考虑过多的情况,是否按照文献中采用4个水分子就可以了,还是说在增加的更多,因为体系并不完全是水环境。



5

帖子

0

威望

71

eV
积分
76

Level 2 能力者

6#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20:44:4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Uus/pMeC6H4-/キ 发表于 2025-4-24 11:13
高级别基组当然结果比低级别好,但代价就是计算耗时更长,这体系也不小了,Windows版Gaussian才给16核12 GB ...

你好,我想计算,我这个体系应该给多少的核心好一些呢,我不太懂核心和内存之间的搭配。
我这个是油溶液模型,是在油溶液中形成反胶束,想要计算这个结合能所以水也给的比较少。
之前给的溶剂模型,介电常数是2.0,发现几何优化不能收敛,所以才采用了真空环境,想比较两者结合能差别,比不完全需要很准确的数值。想比较趋势,采用真空环境是否可行呢?

1万

帖子

0

威望

8978

eV
积分
20723

Level 6 (一方通行)

7#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21:38:15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故1996 发表于 2025-4-24 20:38
你好,老师本,我是做缓蚀剂方面研究的
我其实实际环境是在油溶液中,探究NaCl溶液浸入油溶液中,与16烷 ...

拿一个分子算反胶束纯粹是在开玩笑。。。宁可用MM算很多个(至少几十个)16烷基磺酸根实际排成双分子层的体系,也不要用QM算一个16烷基磺酸根的体系
Zikuan Wang
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员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XW6C6e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4540-8734
主页:http://www.qitcs.qd.sdu.edu.cn/info/1034/1702.htm
本团队长期招收研究生,有意者可私信联系

882

帖子

3

威望

1668

eV
积分
2610

Level 5 (御坂)

傻傻的木瓜

8#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4 22:12:45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故1996 发表于 2025-4-24 20:38
你好,老师本,我是做缓蚀剂方面研究的
我其实实际环境是在油溶液中,探究NaCl溶液浸入油溶液中,与16烷 ...

这么重要的大前提为什么不在1楼就说清楚(叹)你的问题和半个月前我回答的http://bbs.keinsci.com/thread-52741-1-1.html基本一致,都是面对溶液中大分子结合这种复杂体系,试图用过度简化的小分子团簇算所谓“结合能”。请仔细阅读这个帖里的对话,用基于经典分子力场(也就是楼上说的MM,molecular mechanic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你的体系。
√546=23.36664289109

5

帖子

0

威望

71

eV
积分
76

Level 2 能力者

9#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5 16:34:30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wzkchem5 发表于 2025-4-24 21:38
拿一个分子算反胶束纯粹是在开玩笑。。。宁可用MM算很多个(至少几十个)16烷基磺酸根实际排成双分子层的 ...

老师你好,我之前没有把问题讲明白,给大家产生了误解,占用了你们宝贵的时间,十分抱歉。
我之前的思路是这样,我们研究的这个体系,只要磺酸根与水团簇结合以后,其就代表了磺酸根在我们这个体系里已经失去了原有对金属的保护作用。(我的课题方向是缓蚀剂方面,磺酸根是缓蚀剂的一种,如果他与水团簇结合,也就说明在整个体系中缓蚀剂含量有限的情况下,缓蚀剂被消耗,并且不能给金属提供保护作用了,也就代表了缓蚀剂失去了对金属的防护作用),计算结合能,就是想看水团簇和NaCl团簇结构与磺酸根结合的能量大小关系,是否更容易结合。(我的理解是磺酸根于水团簇结合以后最终的将会形成反胶束,所以前面说通过结合能来判断反胶束的形成问题)。
这样思考,在老师看来是否可行呢?
十分感谢老师的教导。

1万

帖子

0

威望

8978

eV
积分
20723

Level 6 (一方通行)

10#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5 17:03:29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故1996 发表于 2025-4-25 16:34
老师你好,我之前没有把问题讲明白,给大家产生了误解,占用了你们宝贵的时间,十分抱歉。
我之前的思路 ...

难道缓蚀剂一旦和水结合,就不能回到金属表面上去了吗?
再者,NaCl也可能和金属表面结合,进而取代掉金属表面上的缓蚀剂,除非已知这个效应可以忽略,否则不能排除NaCl虽然加速了缓蚀剂的脱落,但原理并不是通过和缓蚀剂结合。
Zikuan Wang
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员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XW6C6e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4540-8734
主页:http://www.qitcs.qd.sdu.edu.cn/info/1034/1702.htm
本团队长期招收研究生,有意者可私信联系

5

帖子

0

威望

71

eV
积分
76

Level 2 能力者

11#
 楼主 Author|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5 20:59:04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wzkchem5 发表于 2025-4-25 17:03
难道缓蚀剂一旦和水结合,就不能回到金属表面上去了吗?
再者,NaCl也可能和金属表面结合,进而取代掉金 ...

老师你好,
因为在我们这个体系里,缓蚀剂与水结合,就算他还可以吸附在金属上,但是其有水的存在,说明缓蚀剂已经失去作用。本质是不希望,金属表面吸附水以及NaCl,金属表面存在这两者物质会导致金属腐蚀倾向增大。因为金属表面发生腐蚀的关键在于表面存在水和氧气。
老师你说的第二条也是我们想要证明的一条结论,NaCl加入导致缓蚀剂脱落,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吗?
现在的想法是,根据之前相关的文献,是说16烷基磺酸根(缓蚀剂)与水组成的团簇结构,相较于单一的16烷基磺酸根,团存结构的△E增大,说明团簇结构不利于吸附。我也是想借鉴这个思路去解释,水和NaCl加入之后不利于团簇吸附。
谢谢老师的指教。真心感谢,学到了很多。


1万

帖子

0

威望

8978

eV
积分
20723

Level 6 (一方通行)

12#
发表于 Post on 2025-4-25 21:20:2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故1996 发表于 2025-4-25 20:59
老师你好,
因为在我们这个体系里,缓蚀剂与水结合,就算他还可以吸附在金属上,但是其有水的存在,说明 ...

那我觉得从离子强度的角度解释就行了。溶液离子强度增加,使得16烷基磺酸根的活度系数减小,也就是同等活度下的浓度变大,因此16烷基磺酸根更容易溶于水,也就更容易从金属表面脱落。不太需要做QM计算。
此外我对于“16烷基磺酸根一旦和水发生作用,就失去作用了”存疑,因为16烷基磺酸根和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形成是可逆的
Zikuan Wang
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员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XW6C6e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4540-8734
主页:http://www.qitcs.qd.sdu.edu.cn/info/1034/1702.htm
本团队长期招收研究生,有意者可私信联系

26

帖子

0

威望

161

eV
积分
187

Level 3 能力者

13#
发表于 Post on 2025-6-5 20:57:57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wzkchem5 发表于 2025-4-24 11:01
水加得太少了,至少要把Na和Cl包一层才行。此外必须做构型搜索,只做结构优化是不够的。
不校正BSSE是可以 ...

老师,就拿这个模型为例子该如何构型搜索啊

1万

帖子

0

威望

8978

eV
积分
20723

Level 6 (一方通行)

14#
发表于 Post on 2025-6-6 09:14:31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QJW 发表于 2025-6-5 20:57
老师,就拿这个模型为例子该如何构型搜索啊

自己在论坛搜molclus
Zikuan Wang
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员
BDF(https://bdf-manual.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troduction.html)、ORCA(https://orcaforum.kofo.mpg.de/index.php)开发团队成员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CN&user=XW6C6eQ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4540-8734
主页:http://www.qitcs.qd.sdu.edu.cn/info/1034/1702.htm
本团队长期招收研究生,有意者可私信联系

26

帖子

0

威望

161

eV
积分
187

Level 3 能力者

15#
发表于 Post on 2025-6-7 00:02:51 | 只看该作者 Only view this author
wzkchem5 发表于 2025-6-6 09:14
自己在论坛搜molclus

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像这种构型搜索,是只针对大分子还是大分子和他的吸附质一起构型搜索啊
辛苦老师!

本版积分规则 Credits rule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3 15:51 , Processed in 0.17036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turn to list